某学校的某同学
感觉学习吃力,脑袋不如以前灵光,刚背诵的东西一会儿就忘,学习时间稍长便感觉头痛欲裂。更要命的是,晚上失眠多梦,白天无精打采,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听说有好几个同学和我一样,都被校医诊断为神经衰弱。
某公司的某经理
没睡过一次安稳觉,经常加班到深夜,饮食上也不规律。在业务上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让我感到身心疲惫,浑身肌肉酸痛,头脑反应迟钝,甚至还有几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火,朋友们都说我得了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竟然如此“普及”?队伍并非壮大!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神经症仅被分为四类:神经衰弱、强迫症、癔病和精神衰弱。其中精神衰弱实际上是一种人格障碍,而强迫症和癔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特点,较易诊断。剩下的大部分病人则被诊断为神经衰弱,因此神经衰弱的诊断就被大大扩大化了。
“神经衰弱”直译为“神经的虚弱”,这一名称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姆·比尔德首先提出来的。在临床医学,神经衰弱被定义为是一种早期难以发现、容易拖延病情的神经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精神和先天性格两种因素。
有权威研究资料显示:神经衰弱的当事人在患有神经衰弱之前,往往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环境中,或者经历了诸如失恋、学业失败、上下级及同学间关系紧张、意外打击、高考落榜等生活中很多失意的事,引发情绪的波动和紊乱。据有关资料统计,脑力劳动者发病占96%以上,这间接地说明神经衰弱与过度脑力劳动有关。
所以,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是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紊乱,而产生神经衰弱综合症。但是,有些人常年加班加点,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也未发生过神经衰弱。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当事人本身的性格特点也是神经衰弱产生的原因之一。从性格特点上看,神经衰弱的当事人偏向于胆怯、自信不足、敏感、依赖性强;也有的当事人任性、好胜、难以自制。这种性格的人,当长期处于精神刺激或者处境不利时,相对于拥有健康性格的人,很容易引起神经功能失调,出现神经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