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中医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阴阳学说都是中医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周易·系辞》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之道配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扇,成之者性也。”意思是说:“乾天为阳,代表男性;坤地为阴,代表女性。太阳能自然产生光热,就以阳刚之义配太阳;月亮不能产生光热,就以阴柔之义配月亮。一阴一阳是表示时间万物发展的一种变化规律,能使其继承发展和传承的谓之善用,能使其表示成为事物变化规律的,就体现了阴阳的本性。”
《内经》阴阳理论的意义:在于阐明天地阴阳之气与人体五脏所化生的阴阳之气在性质上的相互对立和统一;天地自然之阳为温热、兴奋、亢盛、快速等;天地自然之阴为寒凉、抑制、衰弱、缓慢等;而人体脏腑功能化生之气为阳盛者,表现为燥热、兴奋、亢盛、机体代谢功能加快等;若人体为阴盛者,则表现为怕冷、压抑、神经衰弱、集体代谢缓慢等症状。
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变化是人体阴阳之气旺衰的根本。阴阳变化的特点是动与静,脏腑活动旺盛促进阳气生成,反之脏腑活动衰弱阳气生成就会不足。
所以,阴阳学说:是论述天地阴阳的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的关系。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云:“人生有形,不离与阴阳。”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左右、前后都有阴阳之分,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人体的各个组织结构,按照阴阳规律各有阴阳属性。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十二经络亦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皆阐明: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以应自然天地之阴阳。
现在做中医养生也是这样,要懂阴阳,才懂了身体气血经络和病疾的发展规律,才能知道怎么去调理和治疗。
有句话叫:治病不懂阴阳,患者离不开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