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太溪治百病张士杰七

援物比类应用太溪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腧”。

《针灸大成》:“太溪(一名吕细),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足少阴肾脉所注为腧土。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痃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兹将个人效法援物比类应用太溪之验案举例说明如下:

五十一)湿疹

山下某某,女,41岁。出生不久患湿疹,百般治疗而四十年仍缠绵不愈,反复发作。头、面、手背、足背、腋窝、肘窝、腘窝及腹部皮肤,均已变厚粗糙,色素沉着,部分苔癣化,有点状渗出、搔痕及血痂,瘙痒于遇热及入睡时加剧。脉沉濡,舌质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肺主皮毛根于肾,脾主湿而有赖于肾阳之温煦,肾者,充肤润肉生毫毛而主封藏、固密,故为之调肾以治,针双太溪,十六次,基本痊愈。

(五十二)蔬菜日光性皮炎

刘某某,女,22岁。面及手背部,弥漫性浮肿2日,伴头昏、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及恶心,发病前一日曾曝晒于田间,既往有多次发作史,经西医诊治,未能明确系食何种蔬菜之所致,故嘱尽量少食蔬菜,但仍未能避免发作,每次发作,浮肿部质地坚实而发亮,两睑尤重,致使不能睁目,约一周许浮肿方能消退,伴发之水疱及瘀斑,约2~3周,方可平复。脉弦滑数,舌质虽红而体胖有痕,苔厚腻而黄。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热者,足阳明病”。面者,诸阳之会,而以胃为主,此例乃内外合邪,湿热壅胃而上蒸于阳明所主之面及与之同气之手阳明而致之手之三阳开阖枢尽皆失司之候。

援物比类:肾者胃之关,开关以泻热,针双太溪穴,一次消肿,三次诸症皆已,后遗之瘀斑,可不治自已。

(五十三)黄褐斑

林某某,女,35岁。晚婚,婚前有神经衰弱,于32岁时初产一女,迄来诊时已逾三载,颜、颧、颊及颊后之色素斑仍不消退,曾经多种治疗而未收效。脉沉濡,舌质淡,苔薄白。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次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援物比类:患者素有心脾不足,肝肾虚乏之神衰,又于盛壮已过大半之年孕育生产。其气之权衡,阴阳揆度已难以为常,故其斑亦迟迟不退,而今又逢“五七阳明脉衰而面始焦,发始堕之年,其症尤为难治。奈因病者求治心切,故援上述《决气》等理论及《灵枢●痈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以及“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为之调肾以治,针双太溪,二十次基本痊愈。

(五十四)寻常性痤疮

王某某,女,41岁。自青春期始,面部、前胸及后背,时生粉刺,迄来诊时二十载不愈,粉刺内有栓子,表面黑褐,挤压时有黑头黄白色脂栓排出。双脉沉滑,舌淡红,苔薄白。

《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劳汗当风,寒薄为破,郁乃痤”。此段文字不仅论述了痤的外因,其中的“湿”和“郁”亦包含了营卫、津液失调之内因。《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卫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循环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灵枢●痈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此等营卫气血津液之运行失常,再逢风寒等因,致使痤之久不愈也。

援物比类:取肾原太溪以调气血津液,以行营卫,三次见效,十次痊愈。

(五十五)抗精神病药物的椎体外副反应

病例一梁某,女,28岁。患精神分裂症五年,年初因病情加剧改用氟奋乃静癸酸脂,未及一年,产生抗精神病药物的锥体外副作用,表现为不安,口面部多动等症,遂停药并给安坦、东茛菪碱等药物半年,上列诸症仍无缓解,故由精神科转来针刺。来诊时症见面色黧黑,精神方面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激惹和心神不宁,口面部多动表现为耸额、挤眉、眨眼和呶嘴吐舌,而且颈部向右扭转,右手各指过度外展,腕部屈曲旋后,上臂向胸部内收,于行走时表现尤为突出,睡眠时停止,肌张力于肌痉挛时增高,肌松弛时降低。脉沉弦,舌暗红,苔薄白。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面如漆柴,...坐而欲起”,又“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疾,《素问●通评虚实论》“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太阳之气生于膀胱,而为诸阳之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厥逆于下则为癫为狂。根据经脉所过及其所主之病候,援物比类为此例选取了肾经之太溪及膀胱之天柱,用巨刺法,治疗二十次,诸症消失,停药一载有余且未针刺,而精神分裂及服药之副反应均未复现。

病例二王某,女,34岁。年始,患精神分裂症,曾用氯丙嗪、五氟利多、氟奋乃静癸酸脂等药物治疗,至年夏,发生弄舌而不能自制,虽曾服安坦等药物近一年,弄舌仍不已,故要求针刺治疗。两脉沉弦,舌红,苔黄腻。

援物比类:为之只针双太溪,一次见效,五次病已。

“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之各种锥体外系反应中,延迟性口面部多动症,可以说最为严重,此症于服药后数月至数年后开始,其特征为口面及舌的多动症状,手足及身体亦可以受影响,老年患者表现为舞蹈病式,较年轻的患者则可以有强直式的表现,亦可伴发不安证,....长期服用精神药物的病人中约有20~40%会患上此症,且通常在减量或停药时出现。就是完全停药后,30%的口面部多动患者,仍会永远的为此症所困”。而此二例均为服抗精神病药物产生副反应后,虽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胆硷能药物却未获控制,而应用经络学说为之别异比类而施治后,均于短期内痊愈,可见经络学说之精粹。

(五十六)哮喘

此病虽表现在肺,却与脾肾有关。肺司呼吸,主肃降,而根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肾上连肺,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如肾气不固,摄纳无权则呼多吸少而作喘。脾乃后天之本,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而脾阳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聚湿生痰。

援物比类:针刺太溪以调整肾中之元阴、元阳,不仅对肾不纳气,脾不健运,聚湿生痰之喘有效,而且对肾精不固,冲逆而上之喘促,皆能奏效。

病例一秦某,女,62岁。患哮喘二十年,每逢春夏之际症情加剧,屡服中西药物而未获根治。发作时来诊,症见呼长吸短,动则喘促加剧。两脉沉而微滑,舌淡,苔白微腻。

援物比类:诊为肾不纳气之喘,针双太溪,未及二十次基本痊愈,观察三载,未再复发。

病例二吴某,女,20岁。四年来每逢入夏则咳,至秋后自愈。自去年入夏始,又增加哮喘,喘重时不能平卧,医院变态反应科检查,对多种原因过敏,予脱敏治疗一年半,喘息仍不减轻。来诊之日凌晨,始而鼻咽发痒,喷嚏流涕,咳嗽,继而喘剧,因呼吸高度困难而来我院急诊。按过敏性哮喘给氨茶碱及蛇胆川贝液口服,并予针刺,罔效。至下午口唇及指甲皆已发紫,故来针灸科就诊。脉弱而疾,一息八至,舌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此乃肾不纳气,水火不相既济之候。宜调坎中阴阳以治,针双太溪得气如鱼吞钩后,脉率立即降至一息六至,咳出少量粘稠痰液,喘息开始减轻。十五分钟后脉一息五至,喘已。翌日来诊,诉夜间又曾排出大量夹块之稀白痰液,稍事活动脉跳尚数,为之仍针太溪一次,迄未作喘,活动亦不感心悸。

(五十七)咳血(支气管扩张)

曹某某,男,22岁。自幼患支气管炎,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年以来,咳喘加剧,且时吐黄痰间夹血丝,甚而咯血间夹泡沫,血色鲜红,量大时可达ml,大便秘,小便短赤,经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服药少效。两脉浮数,双尺较弱,舌质红,苔黄厚腻。此病诊为肺失宣降,蕴热消灼津液而凝痰,阳络伤而咯血。故治以清热凉血润肺之法,为之针太渊(平补平泻),尺泽(实则泻其子),未及十次,喘咳均减,痰亦不似前之黄稠,唯痰中带血却不已,小便仍短赤,舌苔虽已转为薄黄而舌质尚红,两脉呈细数之象。《素问●水热穴论》:“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援物比类:此病实乃肾精虚乏不能上贯中土而济心肺者是也。亦即失其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乃致本不固则枝不荣,因之而咳血。为之更方,刺太溪以滋肾之精水,配气海以助纳气,天突以熄逆,间日一次,未及二旬血止,咳喘亦大减,遂改为每周针一次,持续一年,停止针刺两年有余,未再咳血。

(五十八)呕血

刘某某,女,86岁。胃脘痛十余年,近二周来加剧,伴脘腹胀闷喜温而拒按,呕吐,口干渴,但欲漱而不欲咽,大便一周未通,小便短涩,双下肢凹肿1°。脉沉伏而微滑,舌质微紫红,苔白厚膩。

始则为之辨为瘀血寒湿,每日为之针刺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三日后脘痛虽减,但大便仍不通,呕吐亦不止,于第四诊时,患者自觉恶心,旋即呕吐ml夹有食物残渣之紫暗血块。色脉一如前状,舌下可见少量曲张之瘀络。考诸《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及唐宗海氏《血证论》:“血之归宿,在于血海,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未有冲气不逆而血逆者也”。因之体会到患者吐逆便秘,今调其脾胃而未收阳明下行为顺、吐止便通之效。

援物比类:实当责之于肾,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能使积水上下溢于皮肤而为胕肿,肾气冲逆,水邪入胃,瘀而坏决,亦可为呕血,为二窍不通。故为之改刺双太溪穴以开关门亦即下之之意。翌日大便通,小便利,呕吐止,凹肿亦见消。间日一次,共为之针刺十二次,逾半载,仍一如常人。

(五十九)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度)

李某某,女,32岁。因夜晚封火不当,晨起头剧痛,头昏头胀,耳鸣眼花,心悸乏力,恶心呕吐,站立不稳,意识模糊,口唇粘膜及指甲呈樱桃红色,面色潮红,多汗。脉弱而数,舌质淡红,苔薄白。

援物比类:肾者,先天之本,居坎位而寓水火于其中,水火未济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导致头痛、昏、胀、恶心及呕吐。肾开窍于耳,肾气不充则耳鸣聋。目之所以能视物乃肝肾精华之所照,肾精不足,则眼为之昏花。肾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肺根于肾,坎离水火不相既济则呼吸频数而心悸。肾主作强且主志,司技巧,虚则肢软乏力,意识模糊。口唇、指甲、粘膜及颜面潮红,皆为阴阳格拒,阴极似阳,至虚而有盛候之象,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主固密,固密无权则多汗,故为之针刺双太溪,立已。

(六十)水合氯醛中毒

王某某,女,38岁。于食堂就餐时突然昏倒,食堂医护人员为之针刺人中、内关等穴,未能奏效,急送我院。因病人危重,未待胃内容物及尿毒物分析,即邀针灸会诊。视病人神昏,呼之不应,呼吸缓慢、表浅而不足以息,面色苍白,瞳子缩如针芒,尺肤湿冷,两脉沉细。

援物比类:此乃肾厥。根据《灵枢.寿夭刚柔》:“肾为阴中之太阴,病在阴之阴,刺阴之荥输”以及《灵枢●官针》:“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为之针刺了双太溪穴,未及半分钟,气至人苏,瞳子亦恢复如常。当即询问病人,医院护士长,因不欲生而服10%水含氯醛ml。随之又经西医按水合氯醛中毒予以常规处置而复原。

按:此例水合氯醛中毒,针刺前昏迷,病因不明,根据形症辨为:“肾气虚则厥”,而予以针刺太溪,居然能使之苏醒,因中毒所致之瞳孔收缩亦得到了恢复,从而问明昏迷之因系半小时前口服四倍于致死量的水合氯醛之所致,因而给进一步抢救创造了条件,这起码说明针刺太溪对生命中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其致厥的机制,按中医理论,则可认为系由于口服了大量水合氯醛而破坏了《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的输布、运化和转归,致使气陷于下而不上承,以致清阳不展,而肾亦不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肾不藏精,则精不舍志,因而志意乱,精神魂魄散。而针刺太溪之所以能使之复苏则为通过对肾中元阴元阳之调整,使阴精所生而藏于心之神,随神往来之魂,并精而出入之魄,心之所忆,脾之所主的意以及心之所出肾之所主的志的机能都得到了暂时的恢复。清阳复升而浊阴降,故精神御而魂魄收。于兹可见援物比类于临床之重要。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

1.董氏奇穴穴位详解(小白也能精准找穴)

2.百病神针谐平疗法特效治疗小儿脑瘫、股骨头坏死

3.林君董氏奇穴:一堂课轻松掌握五大技术!(董氏奇穴、针雕美容、雷火神针、腹针、扶阳罐)

4.精准辩证小儿推拿

5.胡建明宗筋传承手法实战研修班

6.冯常兴宫廷轻柔无痛正骨术

7.原价特惠美式整脊

脊柱与四肢关节矫正术、安全简单的解决浑身各个部位的疼痛

9.原价特惠元董红梅~医学~徒手整形-产后修复

10.德吉全息舌诊特惠价格(舌质、舌苔、舌型的定性、定位以及用药)

↓↓↓想看更多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oae.com/jbzz/12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