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大,如何防治

  职业病是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目前可列入职业病的疾病共包括10类种。尘肺病、职业中毒、中暑、噪声性耳聋是四大最常见的职业病。

1

尘肺病

从事煤矿和矿山开采、金属冶炼、机构制造、建筑材料、陶瓷以及公路、铁路、水利建设中的开凿隧道、爆破等行业常见的职业病。

尘肺病是产业工人头号职业病杀手,普遍症状是胸闷、胸痛、气短、咳嗽、全身无力,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不能平卧,连睡觉都得采取跪姿,最后因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难跪着而死,其状之惨,令人目不忍睹!

 

对于尘肺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及根治的办法,预防才是减少尘肺病的关键。

1、技术措施

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预防尘肺病最根本的措施。①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如遥控操纵、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等避免接触粉尘。②湿式作业:如采用湿式碾磨石英或耐火材料、矿山湿式凿岩、井下运输喷雾洒水、煤层高压注水等,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③密闭、抽风、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密闭抽风除尘办法。如采用密闭尘源与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逸。2、卫生保健措施(1)接尘工人健康监护:包括上岗前体检、岗中的定期健康检查和离岗时体检,对于接尘工龄较长的工人还要按规定做离岗后的随访检查。(2)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佩戴防尘护具,如防尘安全帽、防尘口罩、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讲究个人卫生,勤换工作服,勤洗澡。对于尘肺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及根治的办法,预防才是减少尘肺病的关键。

2

职业中毒

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职业中毒有56种,有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职业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由于毒作用特点不同,有些毒物在生产条件下一般只引起慢性职业中毒,而另一些毒物常可引起急性中毒。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出中毒的临床病变,称迟发性中毒,如锰中毒等。

生产性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其中呼吸道是最常见的途径。生产性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后,除了会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中毒现象以外,甚至还会产生致突变、致癌、致畸形作用,还有一些毒物可能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某些病变。

1、技术措施

(1)替代。由于生产性毒物的种类繁多,影响面大,使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的物质消除毒物,降低毒物浓度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

(2革新。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过程,避免开放式生产,消除毒物逸散的条件;

(3)控制。采用远距离程序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

(4)通风。在工艺改革的基础上,进行通风排毒。应用局部抽风式通风装置将产生的毒物尽快收集起来,排出的毒物要经过净化装置,或回收利用或净化处理后排空。

(5)隔离。有毒的作业应与无毒的作业分开,危害大的毒物要有隔离设施及防范手段。

2、个人防护

(1)呼吸防护措施。正确使用呼吸防护器是防止有毒物质从呼吸道进人人体引起职业中毒的重要措施之一。用于防毒的呼吸器材,大致可分为过滤式防毒呼吸器和隔离式防毒呼吸器两类。

(2)皮肤防护。皮肤防护主要依靠个人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手套、口罩、眼镜等,这些防护用品可以避免有毒物质与人体皮肤的接触。对于外露的皮肤,则需涂上皮肤防护剂。皮肤被有毒物质污染后,应立即清洗。很多污染物是不易被普通肥皂洗掉的,而应按不同的污染物分别采用不同的清洗剂。

3.消化道防护

防止有毒物质从消化道进人人体,一是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在有毒工作场所作业时,应按照规定不饮水不吃食品,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进体内;二是进步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洗手,搞好个人卫生。

3

中暑

在产业生产中,由于高温车间内存在着多种热源,或由于夏季露天作业受太阳热辐射的影响,常产生高温或高温高湿或高温伴强热辐射等特殊气象条件。在这种高温环境下进行生产劳动,常常引起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机体从高湿环境接受对流与辐射热量,加上劳动和高温环境增加的代谢产热量,远远超过机体的散热量。若这个恶性过程不断发展,人体通过一系列的体温调节还是不能维持机体的热平衡时,就造成机体过度蓄热。同时,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失盐,从而发生中暑。

1.技术措施

在工作环境中合理布置热源,把热源放在车间外或远离工人操纵的地点,以及使用隔热、透风换气的方式,降低环境温度。

2.个人防护

可以穿着白色、透气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帆布工作服,同时调整工作时间,尽可能避开中午酷热,延长午休时间。另外,注意饮用足够的含盐清凉饮料。

4

噪声性耳聋

指操作者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引起的耳聋。噪声性耳聋不易被早期发现,早期损失主要在高频范围内。国际化标准组织确定听力损失25dB为耳聋标准。听力损失在25至40dB为轻度耳聋,40至55dB为中度耳聋,70至90dB为重度,90dB以上为极端耳聋。

噪声性耳聋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视觉器官、消化系统产生多方面影响。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产生头疼、脑涨、昏晕、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候群。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表现为交感神经紧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心电图T波改变、传导阻滞、血压变化。对视觉器官的影响会引起眼痛、视力减退。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会导致食欲不振、恶心、胃张力减低。

对噪声性耳聋可采取从声源上根治,从传播途径上控制,在接受点采取防护措施的办法。

1、技术措施

(1)在声源控制上,可以减少冲击性工艺和高压气体排空工艺,尽可能以焊代铆、以液压代冲压、以液动代汽动。选用低噪声设备,使用哑音材料降低噪声冲击,对产生较大振动的设备、管道与基础、支架之间采用柔性连接。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实现远距离的监视操作。同时,改进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

(2)在传播途径上,可将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分开布置,对特别强烈的声源,可设置在厂区偏僻地区。同一车间内的机械设备,在工艺条件容许的情况下,高低噪声设备应分区排放,合理布局厂区。另外还可利用屏障阻止噪声传播。从声源或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仍然达不到要求时,可进一步采取消声、隔声、吸声隔振、阻尼等声学技术措施解决。

2、个人防护

在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工作场所噪声仍不能达到标准要求时,劳动者应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

  (长丰县徐松整理)

赞赏

长按







































倍他米松乳膏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oae.com/alfx/89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