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神经衰弱症如何治疗

新朋友点击上面一键   

使脑筋绝对安静,排除一切思想,这是下手工夫最要紧的原则,也是神经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们思想习惯,由来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办到;为求达到这个目的,古人就立出许多法门,比较起来,以庄子「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并非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麽声音,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这就算是对了。

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听到後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地入於睡乡,这才是神经由衰弱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最有效力的肘侯,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

睡醒之後,可以从头再做听呼吸法,又能够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昼间睡了几次不欲再睡时,不妨起来到外面稍为活动,或拣树木多、空气洁的地方,站在那里做几分钟吐纳工夫也好,或做柔软体操、练太极拳也好,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感觉疲劳;

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呼吸的工夫,还可能入於熟睡的境界。凡患神经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药片不宜常服,只有听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决问题,毫无流弊,而且与《黄帝内经》上所说阳入於阴的理论相合。(《灵枢?大惑论》:「卫气常留於阳,则阳气盛;不得入於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这一个专门术语,但未说明如何依法。苏东坡的工夫,是先用数息法,後用随息法;朱子《调息箴》的工夫,则用《楞严经》「观鼻端白」法。

但数息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观鼻要开眼去观,时候久了,眼神难免疲劳;只有《庄子》听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听也不觉疲劳,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这个轨辙。

今将这三种方法列举如下,并加以浅释,好让学者自己去实验:

(1)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道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白然不动;

数至数千,或不能效,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

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

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每餐後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时,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时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静功;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式或用卧式,听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动摇,像木头人一样,就算合法。

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说的法门和老子所讲的工夫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数到几百次以後,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

数到几千次以後,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法子应付,叫作「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於周身无数的毛孔中(原文「八万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窍之多,不是实在的数字),不由鼻孔出入。

工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苫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悟了;譬如瞎子,此时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翕音习),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後四句节略)

观鼻端白,原是佛教《楞严经》上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中第十四个法门,苏东坡、朱晦庵两人都采用了这句话,但他们的说法并不完全和《楞严经》相同。

朱子的意思是说:做这个工夫,不论什麽时候、什麽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过;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

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冬天的虫类,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敛收摄之义)。

此时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地氤氲之象;一动一静,有乾坤阖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若问是谁在那里做主?其实并无所谓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於耳,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麽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後,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

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乾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於「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

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麽?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

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麽?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埋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

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

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於「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止於耳心止於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後,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於执着,再後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於听。

此时,功夫已渐渐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於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後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

全部工夫原是由後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够了。

  

今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後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朱晦庵是先观息,後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庄子是先听息,後不听;他所谓「听止於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

三人下手的工夫虽然不同,後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青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

但病有轻重之别,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轻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疗养院後,回到工作岗位时,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两次,勿使间断,才能继续维持已得之效果,逐渐完成未了之余功。

注:本文转自网络。

医道寻珍∣中医药发展与研究基金

长按,识别







































中成药治疗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oae.com/alfx/12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