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定位
主治
神门
在三角窝内靠对耳轮上脚的下中1/3交界处
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失眠多梦、烦躁、炎症
三焦
在口、内分泌、皮质下和肺穴之间
便秘、浮肿
肺
在心穴的上下周围
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
心
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
心血管系统疾病
口
在耳甲腔紧靠外耳道口的后壁
口眼歪斜
脾
在左耳肝穴的下部分(在右耳为肝穴)
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病
肝
胃穴的后方
肝炎、眼病
大肠
耳轮脚上方内1/3处
痢疾、腹泻、便秘
胃
在耳轮角消失处
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
饥点外鼻
在耳屏外侧面的中央
鼻炎、鼻疖
丘脑
对耳轮内侧线中线下端
单纯性肥胖、嗜睡、水肿、内分泌紊乱
内分泌
在屏间切迹底部
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
便秘点
在三角窝内近下缘处,当对耳轮下脚中段上缘
坐骨神经穴上方
便秘
肾
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正上方
在耳甲庭内,对耳轮上下分叉处下方
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哮喘、遗尿症、月经不调、遗精早泻
脑点
在对耳屏的上缘,脑干穴和平喘连线的中点
遗尿、崩漏
腹
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处
在对耳轮上部,腰骶椎前侧耳腔缘
腹腔疾病、消化系统和妇科病
饥点
在外鼻与肾上腺穴连线的中点处
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泻泄
肾上腺
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
食道
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
食道炎、食道痉挛、癔症等
贲门
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
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臀
在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
相应部位的病变
交感
在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肠胃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渴点
在外鼻与屏尖连线中点
糖尿病、尿崩症、神经性多饮、消渴
兴奋
在对耳屏尖到内侧底部为中线的下端靠近肺区
嗜睡症、肥胖症、夜尿症、性功能低下
直肠
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与大肠同水平
便秘、腹泻、脱肛、痔疮
大肠
在耳甲艇内耳轮脚上方前部
腹泻、便秘、咳嗽、痔疮
屏间
皮质下
在耳屏的内侧面
失眠多梦、炎症、疼痛性疾病
1、耳穴处方
1)三焦、肺、口、脾、内分泌、饥点
2)肺、脾、肾、三焦、内分泌
3)口、食道、脾、胃、饥点、内分泌
4)饥点、神门、脑点
5)三焦、肺、内分泌、脾、饥点等穴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肥胖
6)肝、脾、肾、肺、胃、饥点、内分泌、皮质下
主治:脾、肾阳虚型肥胖
7)胃、肺、饥点
主治:各种类型肥胖
2、耳穴多以内分泌、神门、脾为主穴,如有气喘多汗加肺穴,心慌心悸加心穴,易饥多食加胃穴,下肢浮肿加三焦穴,便秘加大肠穴,小便不利加尿道穴。
3、辨证取穴
1)胃热内盛型:胃、口、渴点
2)肺脾气虚型:肺、脾
3)肠燥便结型:大肠、直肠
4)肝胆亢盛型:肝、胆、神门
辨证分型
1、胃热内盛型
体针:曲池⊥、合谷⊥、内庭⊥、上巨虚Ι、天枢Ι
耳针:胃、口、渴点(埋针)
2、肺脾气虚型
体针:太渊Ι、太白、肺俞、脾俞Ι、水分Ι、阴陵泉Ι、三阴交Ι
耳针:肺、脾(埋针)
3、肠燥便结型
体针:支沟、照海、天枢Ι、上巨虚Ι、足三里Ι
耳针:大肠、直肠(埋针)
4、肝胆亢盛型
体针:曲池⊥、合谷⊥、三阴交、太冲⊥、风池Ι、足临泣Ι
耳针:肝(胆)、神门(埋针)
5、营养过剩型
体针:曲池、合谷Ι、水分、上巨虚Ι、三阴交、内庭
6、月经不调
体针:曲池Ι、合谷Ι、关元Ι、血海Ι、三阴交等穴
7、梁丘、公孙均刺双侧,每次针1穴,用泻法交替使用
8、调理冲任:主治冲任失调型肥胖
取穴:支沟、中诸(平补、平泻)关元、带脉、血海、三阴交、太溪(补法)
9、去脂减肥:主治单纯性腹部肥胖者
取穴:天枢、大横、气海、关元、三阴交、血海、心俞、肾俞、大肠俞、百会
快刺不留针,每周1~2次,10次为1疗程
10、
1)胃热湿阻:梁丘、公孙
2)痰湿内盛:天枢、大横、阳陵泉
3)脾肺气虚:列缺、太渊、太白
4)心脾两虚:神门、隐白
5)脾肾两虚:肾俞、三阴交
6)水饮内停:水分、阴陵泉
7)易饥疲乏:足三里、内庭
8)月经不调:血海、中极
9)产后肥胖:曲泉(耳穴屏间)
常用针灸穴位:梁丘、公孙、内关等
11、食欲亢进易饥饿者,应首选胃经
体态虚胖动则气喘,可选肺脾二经
腕腹满闷肢体沉重,应选三焦经
体穴
梁丘、公孙、曲池、髀关、梁门、归来、上巨虚、丰隆、内庭、三阴交、阳陵泉、干枢、支沟、足三里、肾俞、曲泉、地机、血海、水分、内关、天枢、关元、列缺、四满、腹结
1)肠燥便秘者:干枢、支沟
2)自动发胖者:足三里、肾俞、三阴交
3)月经不调者:地机、血海
4)下肢浮肿:水分
5)气滞湿阻、脾失健运者:水分、内关、天枢、关元、丰隆(平补平泻)、三阴交(补法)、列缺(补法)
6)胃强脾弱:湿热内蕴者取曲池、支沟、四满、三阴交(以上平补平泻)内庭、腹结(以上用泻法)
美容
太阳穴:位于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头晕,眼口肿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面神经麻痹
印堂点:位于额部,当两眉之间中点处正对鼻尖
主治:活络疏风,镇痉安神,小儿急慢性惊风,头痛,眩晕,眼病,鼻炎,产后血晕,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失眠,肺炎
承泣:位于眼下方,直视瞳孔直下,亦即下眼睑与颧部的移动处
主治:溢泪症,目跳动,近视散光,青光眼,视神经萎缩
睛明:位于目内眦稍上方,鼻梁骨外缘凹陷处
主治:一切眼病,眼红肿痛,大眦胬肉,翳膜覆瞳子,迎风流泪
攒竹:位于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一切眼痛,如目赤肿痛,目翳,夜盲症,迎风流泪,目难远视,视物不清,眼痛,眼睑跳动,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
阳白:位于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
主治:眼红肿痛,眼睑跳动,头痛,角膜痒痛,近视,夜盲症
迎香: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口眼歪斜,面痒,鼻塞,鼻钮,伤风,寻麻疹等
巨谬:眼平视,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水平线交点处
主治:面神经麻痹,鼻钮,牙痛,唇颊肿痛
颊本:位于下颌角之前方一横指(中指)当咀嚼肌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扁桃体炎,痄腮,牙痛,颌颊肿痛,中风,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牙?不开,面神经麻痹
翳风:乳突前下方凹陷处,与耳垂平齐,张口取之
四白: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部位
主治: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病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热病,外感,疟疾,项强,背部,支气管炎,哮喘,瘫痪,癫痫,精神病
耳穴口诀
耳轮角的头视胃,延长线上肝下脾
肝的一半处是肾,上耳窝大肠下耳窝肺
耳内最上面交感,最下面内分泌
三角窝的头是神门,神门垂直处是风溪
斑
1、肝淤气滞
肝为疏泄,肝气淤结表现为:胸闷,胀痛,乳房胀痛,善叹息,心情不好,急噪易怒与精神有密切关系,伴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斑点:多在颧骨两边对称生成
治疗:疏肝理气
耳穴:内分泌,肝,胆,肾
体穴:行间太冲,泄肝火
还要点疗:宜浅不宜深,用火针点
2、肝肾二虚
表现:胸闷,胀痛,气不顺,气会檀中,善叹息,心情不好,口苦,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阳痿遗精,盗汗
黄褐斑部位:在额头部分,片状,有明显边缘,呈泥色
(耳穴:肝,胆,内分泌,肾;体穴:气海,关元,行间太冲)
雀斑:肺俞,肝俞
斑的反射区(配图)额头:肝肾
眉上:流产
颧骨:肝火旺
人中:脾
口:妇科
面颊:(淡淡的点点的)铅汞中毒(比较难做)
痘
1、风热犯肺
也叫肺风粉刺,表现为恶风,面色潮红,暗疮,多红肿,大有脓头,而且伴有鼻部毛细血管扩张,便秘,小便黄,舌苔燥而黄,舌尖红有红点(心肺反射区)
15~25岁男性长痘
治疗:清热,凉血
耳穴:内分泌,肺,大肠,心
先背后刮痧,大椎放血,肺俞,心俞
2、温热蕴脾
表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厌食油腻,舌苔腻,发黄,舌质红,皮肤油腻,发亮,而且黄晦暗,暗疮,大便干,小便黄,白带黄而且腥臭,多见女性,易反复发作,伴月经期前后
治疗:化痰祛湿,丰隆穴(虚胖人扎)
耳穴:内分泌,脾,胃,大肠
食疗:扁豆,冬瓜,薏米仁,防风通圣丸
3、寒湿固脾
脘腹胀满,不思饭食,厌恶油腻,手脚冰凉,皮肤晦暗,发青,油腻,暗疮反复发作(此是血热血淤)与月经周期有关,有血块,痛经,不正常,舌苔白而腻,舌质淡,大便稀或溏薄,小便清长,治疗要化湿,耳穴,体穴加足三里(余同上)
4、胃阴虚
热症,胃火旺,嘴角长痘,喜吃辛辣
临床表现,面红燥热,五枕烦热,有口臭,牙齿有齿垢,去火散热
痘反射区(配图)额头:肺热,大肠热;
眉心:心;
三角区:脾,皮肤发黄,暗,油脂分泌旺
口:胃(都是吃出来的)
男孩,耳穴,背部放血,刮痧
斑与痘的穴
(檀中开穴,点揉或小针平刺):
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丰隆,照海,血海,行间太冲,风溪,地机,气海,关元,中极,滑肉门(减肥),天枢,中下脘,合谷,曲池,肩俞,大墩,心,内分泌,小肠,神门,交感,肝,胆,肾,胃,脾
肝经:大墩,行间太冲,曲泉
脾经:隐白,大督,太白,双血,阴陵泉,公孙,地机,照海
阳明胃:历兑,内庭,足三里,丰隆,梁丘
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
肺:
斑:
耳穴:肝,胆,肾,内分泌(额部片状),
心,小肠,神门,交感,耳尖放血(痘)(色斑面色暗)
胃,脾,大肠,肺,子宫
体穴:合谷,曲池,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行间,太冲,照海,地机,中极,大墩,中脘,丰隆,下脘,天枢,内庭,子宫,带脉,支沟,血海,地机,足三里,上巨虚,照海
痘:
耳穴:内分泌,肺,大肠,心,脾,胃,大肠,子宫
体穴:丰隆,阴陵泉,历兑,内庭,风池
{合谷,曲池,支沟,内关,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中极,
子宫,带脉,血海,地机,足三里,上巨虚,照海,丰隆,
三阴交,阴陵泉,行间太冲,大墩,内庭}
{内分泌,肝,肾,胆,肺,心,胃,小肠,大肠,子宫,神门,交感,丰溪}
针灸去皱(一次有效,15次即可)
皱纹形成的原因
1、皮肤干,缺水
2、地球的引力、重力的关系
3、习惯性动作,表情比较丰富
4、皮肤弹性纤维组织断裂,皮下形成皱襞
5、也属于皮下肌肉萎缩坏死的一种现象
原理
1、增生
针灸使皮下不断充血,水肿,多次强化巩固,拔完针要用手掌重压3~5分钟,不应看到任何创面
2、分离
使皮和皮下的坏死肌肉组织剥离分开,使其长出新的肉芽组织
3、补充营养
针灸后能把血液中的营养带到有皱襞处
4、紧肤
通过中药成分收紧皮肤
针灸去眼袋
对脂肪型效果好,水肿型(足太阴脾经)效果差
1、眼部脂肪掉出框格形成的眼袋
2、眼轮匝肌肥厚
3、长期失眠或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
4、睡前大量喝水
5、脾肾虚的人,眼下皮三块脂肪,象牛皮袋
黑眼圈
1、肾虚引起的失眠多梦
2、生活不规律,夜(性)生活频繁
3、眼部皮肤较薄,皮下组织疏松,过度疲劳会引起眼部动静脉回流不畅
4、胃病
耳穴:内分泌,肾,交感,神门眼部不取穴
针灸丰胸
1、补肾,补雌激素
2、泄肝火,肝火旺引起的胸部乳腺萎缩,
3、针灸使乳房局部组织膨大增生,肝经走乳?
4、针灸刺激乳腺从而产生动情激素,给予第二次生长发育的机会
5、檀中开穴,以达到舒肝理气的功效
6、可治疗乳小叶增生,乳腺炎,但比较痛,7次即可
最忌直刺,30度进针平刺,直刺可造成气胸,将中药粉用热水调,涂在针上
有乳腺的人有脂肪的人才能做,同时吃点雌激素(当归4~6克,仙灵脾9克,黄芪6克,仙第9克)一付,要在月经期的后2~3天开始做,连续10~15次一个疗程,大2~3公分,要做2个疗程,要加体穴,行间,太冲
点穴减肥
先点气海,关元,腹股沟膀胱经,淋巴,天枢,中脘,下脘各五次
腿足三里往下均匀点五个点
足底点涌泉穴,划Z形沿脚趾排分去
后背第一步,从左—右—左—右,从上至下
第二步,左侧从上至下,而后右侧从上至下
封穴:轻按气海,重按下脘,中脘
每天喝ML水
上午:鸡蛋,豆浆,牛奶
中午:西红柿,黄瓜
下午:面包吃饱
足三里下二寸治肩周炎,一手按百会穴,一手摇手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