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现在,有很多病比较难治,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获得好的疗效,如何才能迅速地解开这些疑难杂症,这成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难题,也正是这些难题,促使我常常在生活中结合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不停地思考,苦苦地追寻,直到一天重新研读《黄帝内经》,才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很重要的玄机。
这个玄机就是固护阳气。《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正是这两段话使我悟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
原来,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要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医药才有用武之地。
宋代的医学家窦才是一位倡导阳气养生的大家,他强调“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其中,尤以艾灸关元为重点,他认为,人在每年夏秋之交的时候要灸关元**一千壮,也就是大概灸一个月的时间,便可以保持强健旺盛的精力体力。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便会使小腹丹田处时常像有一团太阳那样温暖,使人其乐融通。
养生,就是养阳气。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
在现实生活中,体衰的人往往会出现下列症状:手足不温,面色淡白无光泽,或面色黧黑,明显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或腰背部有被冷水浇的感觉,喜喝热茶、热汤、疲乏无力,易出现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其次是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后易腹泻,劳累后浮肿,或夜间尿多,**减退,男性易**、**,女性月经减少,不孕、不育……
这一切,都是阴盛阳衰的表现。人体笼罩在疾病气势汹汹的阴霾之下,阳气虚衰,所以会出现这种症状。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阳。想想我们的生活方式,一到夏天,天气稍热就开空调,吹冷风,吃冷饮;深夜不眠,娱乐无度;这些都会消耗我们身体的阳气;另外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精美而丰富,而且大多数是鸡鸭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最能滋阴。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的体型都富态起来了,但精神头却不能跟着提起来。
精神属阳,肉体属阴,二者不平衡,阴盛阳衰,就出现了中医所说的“形胜气”的现象,《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也就是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驶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难以治愈。
这一点提示我们: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比如,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的通病,湿为阴邪,能遏制阳气,薏米红豆汤可以祛除身体内的湿气,湿气除掉了,阳气自然生出来。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的身体缺乏正确的锻炼,使人体变得静多动少,导致我们的身体呈现病理性的阳虚状态。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所化。
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六**邪气”。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他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然而,同在六**邪气之中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生呢?
原来,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御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还有所谓衰老,就是阳消阴长而已。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努力却可以使衰老延期,一直延期到自然赋予我们寿命的极限。当人活到天年的时候,死亡不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种大解脱、大欢喜。
总而言之,只要阳气足,我们就油然地不怕生病、不怕衰老、再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医生能做的,只是用针用药调动人体的阳气,复活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而已。如果我们自己懂得固护阳气,培养阳气,那么我们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最好的大医就是我们自己。
现代人损耗阳气的十大恶**
一、没掌握最佳睡眠时间
中医认为最佳的睡眠时间为“亥子丑”(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这三个时辰,这六个小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冬季,冬主收藏,收藏对生命来说就是归根。
《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归根对于生命是何等重要,归根是生命维持并且健康的保障,对常人来说归根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睡眠。
古人道法天地,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天地的作息保持一致,故能神清气足精满。
今时之人不然也,有了电灯的照明,有了电视、电脑等娱乐设施,人们已**惯于晚睡,罕有亥时入睡,甚至子时还在“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而子时为一阳生,为阴阳交替之时,若不能入睡,直接损伤的是坎中一阳,长此以往,坎阳亏虚,各种疾病应运而生。
二、嗜食寒凉,兼好甜辣
现代人受西方营养学的影响嗜食生冷水果,由于冰箱的普及,人们为求刺激口腔好食冰冻食品,尤其喝冷饮之风流行,这些都会严重损害脾胃阳气,尤其在夏季人体阳气外散,胃肠反而呈虚寒状态,故夏季应饮食清淡、温食热饮。
若是以生冷食物冷饮来解暑,则是犯了“虚虚实实”之误,脾阳受损则运化不利,出现腹痛、腹泻、乏力、消瘦等症;喜食甜腻厚味,人体无法运化致痰湿内生,湿为阴邪,且重着粘滞,阻碍阳气的运行,导致阳郁阳虚证;嗜食辛辣使人精神亢奋,阳气过分的耗散,也会导致阳气亏虚。
三、人造贼风,夏月伤寒
《内经》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可见古人对风邪是防范有加的,因为风邪不但为百病之长,也是六**之先行官,风邪侵犯肌表以致表虚,接着其他邪气就可以乘虚而入,尤以寒气对人体的伤害最大,寒邪属水能灭火,最伤人阳气,而阳气为人身立命之本,张仲景著《伤寒论》而成医圣,可知谨避风寒之重要性。
冬季外界寒风凛凛、水冰地坼,但人体毛孔收紧加上厚衣覆体,风寒之邪并不易侵犯人体,而夏季阳气外散毛孔开泄,无异于门户大开,此时若立即吹电扇或进入空调房,风寒之邪就会直入肌肤、筋脉、骨节,若不及时排出寒气,更会侵犯六腑五脏,乃至成不治之症,可见人为邪气对人体之伤害远甚于自然之气。
四、没掌握最佳生育时间
根据中医学理论,生育最佳年龄女子为“三七”至“四七”,男子为“三八”至“四八”,如今在城市生育年龄普遍延迟,且孕前不注意保养肾精,导致父**血亏虚,纵能**生产,但先天之元阳已亏,元阳不足将贯穿人的一生,其阳虚体质很难改变。
产妇所在的产房和手术室冷气充足,新生儿从温暖的羊水中出来极易感受寒邪,若不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将会伤及婴儿阳气。
另外,古时小孩的生存有自然淘汰的过程,或自然流产,或幼年夭折,而生存下来的小孩阳气都比较充足,而现在通过促孕保胎出生及婴幼儿时期以药物维持生命的小孩阳气自然就比较亏虚了。
五、运动不当,得不偿失
现代人崇尚“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身体不适或是生病时往往认为是缺乏运动所致,于是开始定时定量、持之以恒地运动,但大部分人并未因运动得益,这是不明运动原理及不合理运动导致的。
卢崇汉先生在《扶阳讲记》中提到“动能生阳,也能耗阳”,其实运动的本质是加强气血的流通,适合于阳气尚足但气血不畅之人,或为饮食厚腻,或为久坐不动,或为思虑过度,但绝不适合于气血大亏之人,因为虚人阳气固摄的功能不足,运动后阳气耗散致阳气更虚。
另外运动属生发,应该是春夏白昼之事,而现在很多人都是晚上运动健身,看似弥补了白日的运动不足,其实是违反了“生长收藏”之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要“无扰乎阳”、“无泄皮肤”,冬季大量运动出汗影响了阳气的收藏,尤其使肾阳受损。
六、房事不节,肾阳亏损
现代人的**比以前明显增多,这和是商业社会有关,因为可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电脑、电视、书籍、杂志无处不在宣传男女之事,《老子》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而现在到处是可欲,目见耳闻使人体的肾阳长期浮越在外。推荐 房事不节使人的肾精亏虚,精亏则难于固摄阳气,导致肾阳亏损,表现为乏力、畏寒、腰冷痛、五更泻、双目无神、男子阳痿早泄、女宫寒不孕等。
七、工作烦劳,阳气外张
今人工作繁忙、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烦恼也增多,《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
人体阳气依靠物质和精神的刺激长期在外工作,不知及时收藏休息,一方面会导致阳气的亏虚,另外,阳气太疲劳导致无力入阴收藏,造成失眠,甚至神经衰弱,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
八、物欲难止,壮火食气
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是发展和消费,两者都在不断增加人的欲望,欲望是精神之火,而且是邪火壮火,《内经》提到“壮火食气”,故欲望也会消耗人体正气。
《老子》告诫我们要少欲知足,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其实就是减少我们的欲望,从而节省阳气,不让其过早的消亡。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疲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得百岁而动作不衰。”少欲才是健康长生之道。
九、滥用西药,抗生伐正
当前国内医疗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性属寒湿,口服主要损伤脾胃阳气,会导致胃寒、纳差、呕吐、腹痛、腹泻等症,而静脉用药直接进入血管,还会伤及心阳,引起水气凌心证。
激素则使人的肾阳直接外越,看似效果明显,其实是肾阳的透支,损害到人体的远期健康;还有其他的化学药物若去除糖衣或胶囊后都呈苦味,苦味伤脾胃阳气,长期服用西药必定脾胃阳虚。
十、清热养阴,中医流弊
近五百年中医药的历史是温病学独领**,不可否认它的功绩,但它的盛行导致滥用苦寒清热,导致阳虚体质普遍。
外感病大部分是感受风寒,有极少部分确实是热邪伤阴证,短期清热有效,但久用必伤阳气;而慢性病主要为阳虚证,或者阳虚为主要矛盾。推荐 故陈修园提出“宁事温补,勿事寒凉”,当代李可老中医也说:“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二。”那当前滥用清热药的原因一方面为医生的辩证不精,一方面则是用清热药比较“安全”,误用清热养阴药产生的副作用具有隐秘性,短期不会被发现,长期使用则大伤阳气,这就是“庸医杀人不用刀”。
治病用药是治果,养生防病是治因,治病者事倍功半,防病者才能长治久安,扶阳的理念不仅要体现在临床辨证用药上,更要体现在养生防病上,要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扶阳是大道,《中庸》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联系我们
官方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北京公立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