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传统文化缺失的明治社会的批判以

[摘要]《梦十夜》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著名小说,构想瑰丽奇特,寓意深奥隐晦,第六夜作为其中一篇,其主题的解读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本文从人物的隐喻和故事的意蕴等方面对第六夜展开分析,得出作品的主旨在于对传统文化缺失的明治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第六夜;明治社会;传统文化;明治维新

一、绪论

《梦十夜》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著名小说,从1908年7月25日到8月5日连载于《朝日新闻》,描绘了十个相对独立的光怪陆离的梦境。该作品构想瑰丽奇特,寓意深奥隐晦,令解读其主题拥有很大的难度。其中第六夜是一篇独具魅力的奇幻故事:镰仓时代著名的佛像雕刻家运庆在雕凿仁王像,但众多围观者包括“我”在内都是明治时代的人。“我”为运庆雕凿的高超技艺所倾倒时,一年轻男子提醒到,那只不过是把埋在木头里的仁王的鼻子与眉毛挖掘出来而已。“我”受启发也打算回家雕凿仁王像,然而尝试过后院所有的木头却没有一块能够雕凿出仁王。“我”顿悟到明治时代的木头里并没有埋藏仁王,同时也明白了运庆至今仍健在的理由。

第一类主要从宗教的角度进行解读,探究第六夜与佛教的关联。如孙树林在《〈梦十夜〉与儒·释·道》中主要考察《梦十夜》与儒释道的内在联系,指出第六夜里充浸着佛家的“无”“空”“轮回”的内涵,但是第六夜如何具体体现出与佛教的联系,作者并没有详细说明,略显不足。又如马英豪、李穗南在《通过电影与原著的对比来解析〈梦十夜〉的梦境及喻意》中通过对比原著与电影来分别解析十个梦,分析第六夜中仁王指代佛教,表面上讲述运庆雕凿仁王像的故事,其内在含义在于唤起人的本心,号召人们尽自身努力护法。

第二类先行研究立足于文化对《梦十夜》展开剖析。如彭芃在《文明忧患与个人幽暗意识》中通过梦十夜中“等待”的主题和诸多死亡事件来分析夏目漱石的文明忧患意识,得出作者对明治时代全盘西化的现象持批判态度,同时由于坎坷的经历和长期病痛的纠缠而形成了幽暗意识,这两者在《梦十夜》中相互融合。此外,陈歆馨在《从文本到影象的变化——浅析〈梦十夜〉中第六夜的电影改编》一文中叙述电影与文本相比在故事的诠释方式、艺术形象的演绎和对象征意蕴的诠释等方面产生了变化,并指出第六夜主题在于阐述传统文化失传的危险。

最后一类则从艺术的观点诠释第六夜。如肖书文通过《夏目漱石〈梦十夜〉解读》指出运庆健在的理由就在于运庆的艺术灵感是绝无仅有的,任何人都不能模仿并替代这种灵感。从艺术的角度解读颇为新颖,但此文章仅对每一篇梦的立意进行独立阐释,似乎没有顾忌《梦十夜》作为一个整体的完整性。

综合来看,关于第六夜的先行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从整体上分析《梦十夜》的主旨,亦或分别阐释每一篇的立意,但限于篇幅而不能深入挖掘。通过对第六夜的研究,探明其主旨与时代、文化之间的联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夏目漱石的文明观。

二、人物的隐喻

第六夜中主要登场人物是运庆、旁观者、年轻男子和“我”。镰仓时代的运庆在雕凿仁王像,而围观者包括“我”在内都属于明治时代。围观者们感慨纷纷,“我”也惊叹于运庆的高超技艺,一年轻男子说那不过是把埋在木头里的仁王的鼻子与眉毛挖掘出来而已。“我”便打算回家也尝试雕凿仁王像,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

文章开头便写道“风闻运庆正在护国寺山门雕凿仁王像……”[1]332作为在小说中首次登场的人物,运庆无疑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属于镰仓时代,“可是四周观赏的人,竟与我同样,都是明治时代的人。”[1]332运庆“头上戴着一顶小乌纱帽般的东西,身上穿一件素袍之类的衣服,宽大的两袖被缚在背部。”[1]333穿着非常古朴。尽管周围站满了观看热闹的喧哗的人,但他“丝毫不为围观者的闲言闲语所动”[1]333,头也不回只专注于雕刻自己手中的仁王像。字里行间渲染出了运庆与时代的不和谐,与周围人的不和谐。

运庆所属的镰仓时代是日本佛教史上的重要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到了明治时代,为巩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政权[本文来自于







































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
怎么彻底治愈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oae.com/zysx/61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