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藏中国版画
建立于1759年的大英博物馆具有世界上最完全的中国版画收藏,涵盖从7世纪晚期至21世纪长达1300年的全部版画历史。近日,大英博物馆亚洲部研究员史明理在上海博物馆带来讲座,介绍了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中国版画,和版画在中国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分别起到的作用。
史明理
1、版画的发明与佛教的传播
版画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纸张,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就已成功推行了造纸术,版画则在公元700年左右发展起来,所以中国是具有最长版画历史的国家。
在版画的发展史中,佛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三个缘由可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一,作为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佛教的经典和形象需要被大量传播和复制,版画无疑是一种经济又高效的方式;第二,佛教相信经文的复制和传播能够帮助人们积德行善,逃离无尽的生死轮回并终究到达涅槃;第三,佛教徒认为抄错或画错的经文会失去佛佑的效果,所以相较于手抄,版画是更加安全的传教方式。
20世纪初在敦煌佛窟发现的一组佛教印刷品很好地勾画了佛教与版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画之间的关系。在洞窟中。其他类似版画作品还收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德国德累斯顿图书博物馆和日本,就我们目前所知,在中国没有收藏。
3、年画
年画也是大英博物馆馆藏的重要部份,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征集的,由著名的法国收藏家的让·皮埃尔·杜伯秋(JeanPierreDubosc)捐赠。年杜伯秋在北京的法国外交部工作,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是中国绘画和年画收藏的先锋,由于当时对年画的收藏和研究被认定是毫无价值的,而今天各大博物馆都收藏有年画,在学术界对年画的研究也占有一席之地。
年画是色采明艳的单张画,大都在新年时张贴,所以叫年画。
大英博物馆藏有1幅1837年的灶神形象。中国家庭通常会在灶头上贴灶君,起看护和记录家庭生活的作用。年末人们会把这幅画烧掉,这样灶君就会去见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这一年的生活。人们相信汇报的好坏会影响来年的生活,所以老百姓会在灶君的嘴上涂上蜂蜜,让他多说些好话。
其他年画形象包括门神,门神一般穿着军服贴在朝外的门板上,保护宅子起到驱邪的作用,退色的或撕坏的门神形象就被认为不再具有镇宅作用了,所以人们每一年都会换新的门神。
我们可以从风格上判断年画的产地。苏州的桃花坞和北京的杨柳青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后者色采艳丽华丽。17世纪的时候,杨柳青年画作坊一年可以生产超过100万张年画,虽然他们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但我们很难对其进行确切的断代。
大英博物馆目前藏有最早的1幅年画是18世纪上半叶产于四川绵竹的1幅门神图,也是由汉斯·斯隆收藏的。
4、宫庭版画
清朝满族皇帝为了宣扬政治统治、展现疆域拓展和军事成功也制作版画,18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在宫庭供职,西方的版画技术也传入中国。
其中之一是康熙时期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虽然铜版印刷很早就在中国被用于纸币印刷,但马国贤是第一个把欧洲的铜版印刷术传到中国的人。1713年康熙皇帝在六十大寿前任命马国贤制作版画描绘承德避暑山庄的36景。1724年马国贤回欧洲时途经伦敦,当年9月24日的《逐日邮报》报导说马国贤和他的中国同伴见到了乔治大帝一世,他们有幸亲吻了皇帝的手。马国贤留在英国的铜版印刷作品现在就藏于大英博物馆。
乾隆皇帝在1755至1759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扩大了满清的版图,因而他希望通过铜版印刷来表现自己的成功。他首先任命下属制作高4米长8米的绢本绘画挂在紫光阁,接着又让传教士绘制了小尺幅的版本,送到巴黎,由欧洲最著名的雕工尼古拉斯·柯钦(NicolasCochin)据此制作铜版画。最后共16块铜板和200多幅版画被送回中国,乾隆帝看到后非常满意。
5、现代中国的版画
20世纪中国是个动荡的年代,这一点也反应在版画上。1911年清代灭亡到1949新中国成立间,既有抗日战争还有国共内战。在这个动荡时期,现代版画运动起到了推动时期进步的作用。
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幅版画描绘了1931年鲁迅约请内山嘉吉来上海进行一场关于版画的讲座,这个事件标志着现代版画运动的开始。鲁迅本人不是版画家,但他收藏有比利时麦绥莱勒(FransMasereel)和德国珂勒惠支(KaetheKollwitz)和苏联和日本的版画家作品,并将其介绍给中国的版画家。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他大力呼吁政治和社会改革,同时他也认为版画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呼吁变革的媒介。当时许多版画家都参加了左翼运动,其中很多还遭受到国民党的迫害。
抗日战争期间版画家们面临着两个选择,去大西北的红军抗日基地还是留在国民党控制的地区。共产党领导下的版画家被鼓励应用版画和剪纸等老百姓熟习和爱好的视觉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反应共产主义下的美好生活。延安根据地的罗功柳创作于1944年的《新窗花》应用了剪纸的视觉语言,勾画出一个卫生模范,反应了当时乡村扫盲教育运动。
国民党统治地区的版画艺术家则更多创作反战题材的作品,也常常实验不同的艺怎样治好白癜风术手段。一个例子就是荒烟创作于1943年的《末一颗子弹》,颇具戏剧性的画面展现了中国兵士在抗日战场上勇敢斗争的场景。其线条精美有力,是单色版画的杰作。
另外一幅非常感人的作品是1945年刘崙创作的《爸爸从前线带回来的礼物》,它描绘的是1943年国民军在湖南的一场成功。画面一个从前线归来的兵士手里拿着一个穿日本和服的娃娃,妻子抱着的儿子想要拿到这个娃娃,他对这个娃娃代表甚么全然不知,底下的两个孩子拿着日本的旗子。刘崙曾以为自己的版画都流失了,几年前我们联系他,告知大英博物馆仍藏有他的作品,这可能也是他保存的唯一作品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代,毛泽东认为在中国艺术院校应当成立版画院系,这对提升版画作为艺术媒介的地位起到很大作用。那1时期,版画大多被用来宣扬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下人们美好的生活。
上世纪7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政治经济改革,他鼓励艺术家探索新事物和新的创作方法,中国逐步对国际开放,重庆、北京、杭州等艺术院校的版画作品也开始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
在杭州的中国美院就有两位非常活跃的版画家:邬继德和林亦香。邬继德的《茶话》描绘了两个在茶社内聊天人的形象,他对色采渐变有很好的掌控,还敏锐地捕捉到江南百姓的闲适的瞬间。林亦香的《乡里人》刻画了超市中一名乡村妇女拿着一个机器人娃娃。她用幽默方式展现了农村和现代商业、城市世界的冲突。从技术上讲,这是一幅剪贴版画,她用纤维去到达纺织物的质感。
大英博物馆的版画收藏中最年轻的艺术家是杨泳梁,他生于1980年,现在可能住在上海。他的黑白山水看上去很像12世纪宋朝的水墨画,采取的是团扇形制。杨泳梁的《蜃市山水〣》以高楼大厦的照片来完成山,以电线杆的照片来做出树的模样,所以事实上这不是自然风景而是城市景观,反应的是冷漠的城市环境。这幅画创作于2007年,城市化是当今中国和国际上的热门话题,现在很多当代艺术家也会关注这个命题。
过去的八年里,杨泳梁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经电脑处理表现城市景观的版画图象,他想表达对飞速发展的世界和城市的耽忧。这类通过电子处理的版画已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各地展出,而当代艺术中电子化处理和新的艺术命题相信也可以带出更多有趣的命题。
(本文由陈诗悦根据讲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