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是一类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劳,常有情绪烦躁,睡眠障碍,精力不足及各种躯体症状的疾病。病前多有持久的精神紧张或思想压力,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往往不能说清明显的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1.衰弱症状:患者常感精力不足、萎靡不振、反应迟钝或困倦思睡、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即使得到充分休息仍然有疲劳感。
2.兴奋症状:患者在读书看报看电视节目或听别人讲述故事时,特别容易兴奋,思维很活跃,会不自主地回想或联想。对紧要事情的指向性思维,却感到非常吃力。睡眠前多浮想缠绵,难以入睡,有的对声音、光亮都很敏感。
3.情绪症状:特别容易烦恼和激动,烦恼内容多涉及生活琐事,易伤感、落泪。有的患者疑虑重重,紧张不安;有的心境抑郁、悲观失望,有的总抱着埋怨情绪,把自己疾病的起因归咎于他人;有的存在疑病心理,认为自己患了严重的不治之症。
4.紧张性疼痛:常因情绪不悦而头痛、头胀、头部有紧压感,或颈项僵硬、腰背疼痛或感四肢肌肉疼痛发麻。
5.睡眠障碍:常见是入睡困难,辗转反侧,心烦意乱,不能入睡。或睡眠很浅,多梦易醒,似乎整夜未曾入睡。多数患者睡醒后不能解乏,仍感困倦。也有的白天嗜睡、迷糊,晚间上床后又很难入睡,有的缺乏真实的睡眠感。
6.其他常见症状:头昏、眼花、耳鸣、心悸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多汗、尿频、性功能低下、妇女月经不调或痛经等。
[辨证分型]
1.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饮食无味、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2.阴虚火旺: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口干津少,五心烦热,健忘、腰酸背痛,遗精、舌质红、脉细数。
3.痰热内扰:失眠、胸闷头重、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4.肝郁化火: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而数。
[诊断标准]
1.至少具备下列四组症状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神经衰弱。
(1)衰弱症状:精神疲乏、反应迟钝、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困难、工作学习不能持久。
(2)兴奋症状:工作学习、用脑均可引起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自己控制不住,可对声光敏感,并且语言增多。
(3)情绪症状:紧张、易激动、烦恼。
(4)心理症状:紧张性疼痛(头痛、腰背或肢体痛),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乏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悸、多汗)。
2.病程迁延至少3个月以上,病情常有波动。休息后减轻,工作学习紧张则加重。
3.如伴有焦虑情绪往往是短暂的、轻微的,在整个病程中不占主导地位。
[鉴别诊断]
1.癔症:既有突发性的精神障碍,也有慢性波动性的运动感觉障碍或内脏功能失调。癔症的精神障碍常因受到某种精神刺激而突然发生,有的表现为急剧的情感爆发、异常激动;有的表现为空然恍惚呆滞、意识朦胧,癔症的运动障碍常因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发生。
2.焦虑症:以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头晕、心悸、呼吸急促、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
3.抑郁症: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无法排解,对生活失去信心,缺乏兴趣,有自卑感,伴有失眠、头痛等症。
[治疗]
一、推拿治疗
(一)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医者站其旁,用双手掌在背腰部做掌揉法3-5遍。
2.用拇指在脊柱两侧(肝俞-肾俞)做连续按压法,每侧按压3-5遍。
3.取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点按,每穴约1分钟。
4.用手掌在大腿后侧做揉拿法3-5遍;用拇指按压承山、涌泉。
5.患者仰卧,医者站其旁,用双手掌揉推胸部2-3遍,再用双手揉拿腹部3-5遍,用拇指点中脘、天枢、关元。
6.用双手掌在大腿前外侧做掌揉法3-5遍,用拇指在胫骨内侧自上而下做连续按压法3-5遍;点按足三里、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
7.上肢揉拿法3-5遍;点按曲池、内关,每穴约1分钟。
8.医者站立于患者头侧,用拇指分推印堂至眉梢3-5遍。在眉弓处做拇指揉捻法和提捏法。
9.用多指揉头部两侧2-3分钟。
10.一手拇指、中指相对,按住太阳穴,另一手在头部两侧做拿揉法3-5遍;双手中指点按风池,时间约1分钟。
11.双手掌自前额沿头两颞部做掌推法2-3遍。
清补处方:
1.失眠多梦:揉点百会、神门、肝俞
2.胸闷气短:膻中、内关
3.心悸烦躁:内关、郄门
4.腹胀、食欲不振:中府、中脘、足三里
5.性功能减退(男):关元、三阴交
6.月经不调:劳宫、归来、血海、三阴交
治胸腹部、任脉要点
任脉起于会阴经阴气,上行至腹部,经咽喉上达下唇至承浆。凡各穴称之口门,为气分或水谷出入之处。
中焦是沟通上下焦的关键,施治必先开中焦之门,中焦气通上下两焦之气必动,再开下焦之门,下焦气通。中下两焦气通即放带脉,使周身表里气通,再开上焦之门,上焦气通,气分能下达于丹田,三焦之气血才能和畅。
如先开上焦,因气分已错乱于中焦,上焦气降,势必愈砸愈塞;如先开下焦,因中焦气分错乱凝结,虽将下焦放通,但中焦气结未开,上焦浊气仍不能下达,气亦易脱。故以先开中焦为第一要义。
治腰背部、督脉要点
背部诸穴及督脉大都在骨缝之处,筋络通于脏腑。点穴时不能以指直接推按其脏腑部位,故施术者指下的感觉远不如腹部与任脉各穴灵敏。在施治时需问病人所感觉的气分活动如何才知其通畅效果如拨四种,比治腹部与任脉诸穴的手法要重,但亦不须用猛力。按,則实而不虚;扣,则紧而不懈;推,则实而送之;拨,则有扣挑之意。此为手法运用之准则,至于施治时用力之大小需按病人情况而定。
补法:凡属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消除虚弱证候的治疗方法,皆称为补法。
泻法:凡属抑制人体疾病发展或消除里实证候的治疗方法,皆称为泻法。
调法:主要用于调动气血运行,平补平泻手法。
2、治疗时的手法运用原则:
虚证——补法实证——泻法
寒证——补法热证——泻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