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的归治疗,成长的归成长

每次遇到人问我:想找你做长程的精神分析个人体验,不知道可以不可以?我总是会花一点时间告诉对方:心理咨询有两个不同的领域,一是治疗,一是个人成长体验,你确定要哪个?在我看来,这两者有交叉的部分,但差异的部分更大,弄不清楚,会造成对来访者的伤害。

打个比方:一个人有病,应该看治疗疾病的医生,治疗方法有打针、吃药、理疗等,就像是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有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等不同疗法来帮助他/她一样。而一个健康人,若想维持健康或让自己更健康一点,大概要找健身教练、营养师、游泳教练、网球教练、养生大师等,做一些健身、运动、瑜伽、饮食调理等有益身心的事情。这就像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让自己心灵更强大,可以去做静心、冥想、禅修、当然也包括心理咨询中个人体验,道理是一样的。当然,治病与强健身体,这两者是有交叉重叠的部分:你把疾病消除了,自然身体就更健康一点,加强身体煅练,也有助于抵抗疾病。但是,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就像你得了感冒,不大会去找健身教练,同样你想健身时,医院找大夫。

回到我们的心理咨询,让我们容易把治疗和个人成长搞混的原因是:有时你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心灵不够强大,没有成长好而引发的。也常有人说:谁敢说自己的心理完全健康没有病呢?所以某种角度来说,大家都是病人。这使得心理学界一直有一种争论:治疗和个人成长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我个人的意见,虽然我们多多少少都有心理上的病,就像我们多多少少身体上是不健康的一样,但我还是觉得应该把两者分分开比较好,就像我可以容忍我的血压有点高,但不能容忍我有心脏病一样。

搞混这两者,这对来访者相当不利。比如:你去找一个治疗感冒的医生,你知道他也只会开药打针那些针对感冒疾病的手段,却指望他教你如何健身养生?似乎有点搞笑。有时来访者明明更需治疗,但进入所谓“个人成长”的氛围中,方向先就偏了,给一个急需用药的病人讲如何健身,会耽误了治疗时间、费用、精力;反过来,有时更需要的是个人成长,而咨询师上来就先定义“你是有病的”,先来一顿“野蛮分析”,不承认就是你有“阻抗”,这也同样让人心生沮丧。坦白地说,我遇到的一些号称给来访者做个人成长的咨询师,究其本质是在拿对方当病人,在干治疗的活儿。

咨询实务中两者常容易搞混,有以下几个原因:

1、讳疾忌医:这种情况,一般来自来访者的一方比较多,也是一种对治疗的阻抗。就像有一段时间,说一个人精神有问题是会惹人发怒的贬义词,但你说他是“神经衰弱”,那就比较好接受了,甚至沾沾自喜地认为这是知识分子才能得上的“高贵”的疾病。所以,许多来访者是打着“个人体验/个人成长”的旗号,羞羞哒哒地进入咨询室的。而如果是一个咨询师,大概更难承认自己是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如果以“体验者”的身份进入咨询室被另一个咨询师“治疗”,大概更能接受一点。对此的处理,参考对咨询目标和阻抗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2、咨询工作的价值观本身:有时不仅来访者,甚至咨询师也回避、不愿意承认来访者是个病人,咨询中称对方为“来访者”,本身就有点讳疾忌医的意思。问题是:意识层面要求保持中立、共情、接纳、人本主义等态度,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可在具体咨询中,意识层面也总是要下诊断:人格障碍?自恋问题?俄期情结?神经症?一方面说我没病,一方面又拿我当病人治,这种心口不一不仅会造成咨询师自身的分裂,也会造成咨询的方向、重点的偏差,从而影响咨询效果。一个人发烧了,只强调“这是你的身体防御系统在抵抗疾病、保护你”的观点,我不否认这观点也挺有道理,但不能因为这种观点,就只着重于增加免疫系统的工作,而不针对疾病本身做工作。该打针打针,该吃药还是得吃药。

3、来自我不仅能搞定有问题的人,没有问题的人我也能搞定!我不仅能搞定来访者,对于同行,那些需要个人成长的咨询师,我也能搞定!那么我一定比他们高一等。可惜,您又没学习过如何成为一个体验师,您学的都是治疗,怎么就敢做体验这个事呢?就像一个内科医生,非要说我也会当健身、游泳教练,有些那个啥!这是典型的不负责任!

4、将体验的目的搞混: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中,特别强调一个关键环节:一定要做个人体验。这个体验的目的有二,一是咨询师通过角色互换可以更好的了解来访者的内心变化过程;二是通过体验,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移情和反移情,了解自己的情绪、认知、行为等变化的过程、内容、原因、逻辑。最终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帮助来访者。我见到在有些咨询师培训项目中,所谓的“体验”环节,忘了这个根本目的,热衷于挖掘受训者内心冲突、创伤、人际关系问题等,这等于是在做治疗的事情了。当然,挖掘这些有利于受训者的咨询水平的提高,但不能因此就说那不是“治疗”。

可能有人会说:你不治好你自己,怎么能给别人看病呢?我的答案是可以,前提是:一,你要知道自己有什么毛病,二,你能确保你在给他人看病时,自己的这个毛病不影响你的治疗能力。举个例子,一个有心脏病的医生,不一定非要把自己的病看好了,才有资格给他人做心脏病手术或开心脏病的药。只要他能保证自己在治疗他人的手术或开药过程中不会自己突发心脏病就可以。由此,我认为,个人体验的重点应是:一是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有哪些毛病,二是知道如何预防或确保自己不发病,三是更进一步,如何更健康。至于如何治疗这个毛病,那是“治疗”的事情了。

因此,我的建议是,在找一个咨询师来帮助我们之前,我们要重新确定一下:您的目的是什么?人体验OR个人治疗只是手段,哪个手段更可能实现这个目的?或者,我们可以不追究这个区别,但是您要心里清楚,您在和坐在您对面的那个咨询师在做什么,那就可以了。

最后,对于那些一直要找我做个人体验的咨询师朋友们,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对于治疗“感冒”这事儿,我比较擅长,也学习了许久,稍稍有点儿自信,实在面子上过不去,那也欢迎您为了“治疗”而来找我“体验”;对于怎么让您更健康,身材更健美,心肺功能更强等等诸如此类这事儿----没准儿“感冒”治好了也能帮到你,但我觉得帮助有限,可能也不是你想要的----我所学有限,有些“成长/养生的知识”甚至根本不懂,我不敢欺骗你。建议您找其他人,或其他方法的自我成长,比如:学习哲学、欣赏艺术、冥想、瑜伽、禅修、旅游、读史等等,方法多了去了,所谓“个人体验”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白癜风早期有什么症状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oae.com/xcyy/56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