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则“自年起全面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产品”登上热搜,根据年10月16日发布的《关于汞的水俣公约》通知,要求已注册的相应医疗器械厂商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且自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含汞体温计和血压计的产品。
首先汞位于元素周期表第8位,是常温下仅有的数个已液态存在的金属,一般我们称其为“水银”。在我国水银其实很早就被人们发现并应用了,天然的硫化汞又叫朱砂,因其颜色具有鲜明的红色色泽,被人用做颜料染色甚至古代化妆品中。而我国古代在方士炼丹及药物应用中也时常涉及硫化汞(丹砂),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药方》中记载有四个应用了水银的药方。甚至于《史记》相传始皇帝的墓穴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的记载,具体水银量是否真如其所讲以河流来装盛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我国地质调查报告证实了始皇陵中存在储量非常大的水银,据初步推测陵墓内存储有水银约百吨左右,若推测成立则预估始皇帝是使用了一百多吨的丹砂提炼而成(可能由当时的最早女企业家“巴蜀妇清”提供)。而国外对于汞的使用也是历史悠久,甚至汞在中世纪与硫磺和盐被陈为炼金术神圣三元素。
我国汞矿资源在全世界中属于最大的储量国之一,约8.14万吨,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以汞元素(金属汞)、汞盐、有机汞3种形式存在,少量吞食液态汞一般是无毒的,但汞蒸气和汞盐是剧毒性的,特别是汞有机化合物二甲基汞几微升在接触皮肤后就可致死。汞对人体危害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肾脏上,多表现为慢性中毒(如神经衰弱、慢性腹泻、呕吐等)。当前已知的是汞进入人体后,会被氧化成汞离子,汞离子可与体内酶或蛋白质基团结合致使细胞内许多代谢受到影响,甚至汞能和细胞膜上的巯基结合致细胞死亡,从而表现出一种毒性反应。
微量汞可经大小便及汗液排出体外不致引发危害,但量过大则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而氯化汞的致死剂量仅为0.3g。我国法律规定饮用水及农田灌溉水汞含量不得超过0.mg/l。环境中排放的汞甲基化后形成甲基汞,而水生生物可以直接从水体吸收和富集甲基汞化合物,并通过食物链转和富集,因鱼类富含脂肪能将吸收的汞蓄积起来,致使鱼类一般含汞较多,食药监局也警告孕妇不要过多食用含汞过多的鱼类,特别是尽量不要食用鱼头和鱼皮。
总之当今社会已在逐渐改变汞在生活中的应用,从源头上遏制汞的排放,改变含汞电池为无汞电池,废弃含汞的节能灯等等,以及此次的年实施停止生产含汞温度计和血压计的措施,无不体现出我国在生活中去汞化的决心,这也让我们及后代能留有更加美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