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结构老化,年长者的身心健康照顾日益重要。中年人在压力事件的刺激下,例如疾病、亲友辞世等,身心状况与自我照顾能力可能大不如前,甚至进入‘衰弱前期’而不自知,或是误以为只是正常老化过程。
衰弱不等于老化5项目能评估
衰弱是高龄者的风险指标,也是影响老年人丧失功能、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衰弱大致分为前期、中期、末期3阶段,由于这是一个从身体强健到功能衰退的变动状态,经常被误以为是正常老化过程。
中年人当中,约有4成正处于衰弱前期。建议由以下5项目来评估衰弱情形:
1.速度缓慢:行走6米时间大于7.5秒(即每秒小于0.8米)。
2.无力:惯用手最大握力,男性小于26公斤、女性小于18公斤。
3.体重减轻:体重较前一年减轻超过4.5公斤。
4.疲惫:过去一周超过3天,做事情感觉费力或无法出门。
5.低活动:男性一周消耗卡数小于卡;女性一周小于卡。
上述五项中,如符合1至2项,属衰弱前期,建议调整饮食、运动并每年追踪;若超过3项,即为衰弱表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
衰弱前期补充蛋白质+肌力训练可改善
针对衰弱前期的中年人,一般会着重在调整生活模式,借由营养及运动改善衰弱情形。在无肾脏病等疾病的考虑下,建议衰弱前期的中年人,根据体重不同,每天每公斤补充1至1.5克的蛋白质,并自行练习抬脚、抬臀、站、走等肢体肌力训练,增加肌力。
52岁患有慢性病的李阿姨,在小区从花坛跌倒骨折,手术后日常生活功能大幅下降;虽然伤口已愈合,李阿姨仍然每天疲倦、食欲差、白天嗜睡,下床活动意愿降低,邀请精神科会诊,评估神经衰弱合并老年抑郁。
李阿姨除了原本的慢性病药物外,还有止痛药和2种助眠药物,减少容易造成嗜睡的药物剂量,以增加白天活动意愿;受伤后李阿姨出现抑郁情绪,因此开抗抑郁药物,并指导家属陪伴李阿姨进行上肢、下肢训练,通过渐进性站、走练习,补充蛋白质,增加肌耐力;一段时间后,李阿姨逐渐恢复体力与精神,睡眠情况也大幅改善。
中年人应积极面对‘老’的来临,在衰弱前先行改变生活作息、维持均衡营养和良好的运动习惯;也提醒勿将衰弱视为正常老化过程,通过定期健检评估身体状况,才能享有健康的中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