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75集全(视频)
?艾灸常用种症状大全
?常见疾病——健康小妙方
?中老年养身保健手册
五个叶子商城
每天学点艾灸养生知识
艾灸手册,人手一份,功德无量!
五个叶子
千年蕲艾
如果不方便阅读文字
可点击以上音频
收听专业主播的唯美朗诵
在这里
没有油腻无用的鸡汤
没有亢奋的鸡血
只有专业温柔的艾灸文章
陪你一起
疗愈不为人知的伤
艾灸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是用易燃的艾绒等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可能读者朋友会疑问:有什么证据来说明艾灸被誉为中西医疗法最高水平?
答:中医学“治未病”乃是医学最高境界。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中医认为,“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再有,“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肝可传脾,当先实脾”以防之。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治未病”越来越成为医疗卫生实践的理想境界,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中医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此处的“灸”就是艾灸!
艾灸补益的基本原理
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1.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4.扶正祛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尤其对于虚寒证,所起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灸补益的方法
艾灸补益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的。一是直接补益,如对肾俞、命门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补益肾阳的作用;一是间接补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欲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强,使得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补益了心血、肝血等,起到了间接补益的作用。
艾灸补益的现代研究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艾灸的补益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胃肠活动的变化,消化腺分泌的变化等实现的。在对犬的足三里施灸时,发现犬的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改变。艾灸对人体内各种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