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一个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

医学资讯神经衰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在中国属于神经症的诊断之一。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

它可能是中国名声最好的一种精神疾病,哪怕是在精神疾病被骂做「疯子」、「神经病」的年代,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都非常乐于被人接受,甚至不吝于给自己贴上这样一个标签——神经衰弱。

它曾经在中国非常盛行,在精神疾病的门诊中,一度有三分之一,甚至有的地方高达80%的病人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以至于当哈佛大学的阿瑟·克莱曼(ArthurKleinman)在年访问中国的时候,他震惊了。此时的西方已经找不到神经衰弱的患者,而中国的神经衰弱发病率高得骇人。

有位身兼哈佛医学院和人类学系教授的美国人,中文名字叫「凯博文」。他是年以来第一个到中国大陆研究精神医学的西方学者,日后被尊为全球医学人类学的鼻祖。

随着凯博文等精神医学学者引入争议,神经衰弱自此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正名——尽管今天这个疾病仍在中国社会被时常念叨,但精神医学领域对于它的专业诊断已不多见。

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在中国的流行和衰亡,对文化的渗透,疾病的隐喻以及背后文化精神病学的争议,演绎了一段独特的历史。

被当成「垃圾桶」的神经衰弱

年的夏天,凯博文在湖南长沙的湘雅精神科门诊中记录发现,神经衰弱是这里最常见的诊断。一个星期里,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接待了名病人,有三分之一被诊断为神经衰弱,而在凯博文曾经执教过的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门诊部门,他从未见医生给出神经衰弱这类诊断。

根据凯博文的报告,医院的情况也差不多。神经衰弱的诊断比例通常是在三分之一到一半之多。

此时,中国最常见的精神医学诊断,大众热衷讨论的对象——神经衰弱,在它的发源地却已经停止使用。

「神经衰弱」本是西方的舶来品。作为一个医学诊断,神经衰弱(neurasthenia)首先出现在美国,神经学家彼尔德(Beard)在年把它定义为一种慢性的、功能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他曾定义说:神经衰弱是工业化导致的神经力量耗损和衰弱,多见于社会中上层的脑力劳动者。

这个疾病诊断直到年代以前都流行于欧美。无论是职业医生还是普通公众,都频繁提起它。很多问题都被装进了这个疾病,彼尔德曾一口气列出50多个症状:头疼、耳鸣、失眠、烦躁、厌食、腹胀、精疲力竭、注意力不集中……

然而,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美国精神医学家就开始一直在争论神经衰弱是不是一个笼统的疾病种类。各种症状不加区分的使用,让很多精神科医生批评神经衰弱被当成了一个「垃圾桶」。

年,被誉为精神疾病诊断的「圣经」——《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第三版里,取消了神经衰弱的临床诊断,由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诊断覆盖,医生认为后者的分辨性更好。这意味着,无论是从诊断的精确性,还是后续治疗的针对性,后者都更有效。

作为年以后第一个到中国研究精神医学的西方学者,凯博文来华发现,神经衰弱的诊断仍然在中国流行,而当时在西方世界认知广泛的抑郁症诊断,在中国却很少出现。

中国精神病学

尽管20多年以后,凯博文在他著作的中文版序言当中辩护,自己当初的研究并不是想批评中国的精神医学没有诊断出抑郁症和焦虑症。但无论如何,当时的研究发表后,争论的焦点即在此。

中国的精神医学工作者觉得,凯博文是在批评中国的精神科医生把许多不同的精神问题不加分析地置于当时西方已经不再使用的「神经衰弱」概念之下。

凯博文则说,他真正试图表达的观点是,不论神经衰弱还是「抑郁或焦虑障碍」,都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概念,而文化概念形塑着真实的生理体验,建立了区隔正常与病态的界限。

与其他很多有客观指标的疾病不同,精神疾病的专业诊断当中,很多时候症状来自病人的主观感受,诊断依靠病人的描述,因此文化的影响可能显著。而作为科学的医学追问,神经衰弱是否是一种真正的疾病,其证据是否经得起打量。

凯博文的实证研究,赢得了很多精神医学同行的认可。国内的研究也佐证了他的说法。年代,中国的精神病学家制定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此时神经衰弱在精神医学的地位已经下降。不过,尽管中外很多学者提议取消神经衰弱这一疾病实体,但神经衰弱最后并没有完全被抛弃。

一些中国精神科医生仍坚持认为,中国有这个疾病的文化特殊性,神经衰弱是个重要且有效的疾病类别。

持此观点的包括已经去世的中国精神病学家、湘雅医学院原副校长杨德森。他曾经和凯博文有过激烈的辩论。杨德森认为,有些变化只是概念的更换。

像他一样的国内精神医学学者认为,中国后来修正的「神经衰弱」概念,差不多就是美国后来命名并制定诊断标准的慢性疲劳综合症(CFS)——一组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名称不重要,关键是否对病人有利

尽管中国本土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以及精神病学的教科书上,仍然为神经衰弱留有余地。但现实当中,随着精神医学的专业化发展和精神科医师水平的提高,这已经是一个逐渐式微的诊断。

年编写的北医精神病学第一版曾把神经衰弱放在第一位加以描述,认为是最常见的神经症。而在年出版的第5版,虽仍保留了神经衰弱的位置,但将其调到了神经症的最后一章,篇幅也减少了许多,并称国外近10年来对神经衰弱的研究已大为减少,其无奈的姿态已经显现。

而在一些有声望的精神卫生机构,精神科医生已经很少将病人诊断成神经衰弱。一些在西方受训过的中国精神科医生也不认同把神经衰弱视作是一个科学的医学概念,甚至直言应该摒弃。

我医院,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医院的主管级别精神科医生聊过,他们表示,临床中已经很少用到这个诊断了。

业界通常的做法是:如果一个病人的症状同时符合多个疾病的诊断,比如怀疑有抑郁症和神经衰弱,优先诊断抑郁症。只有排除了其他疾病,最后才能说是神经衰弱。

至于中外精神医学界和文化精神病学的争议——应该采用什么疾病名称,是继续沿用中国的神经衰弱,还是采纳美国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或许并不重要,只要诊断有利于患者就好,毕竟神经衰弱的诊断比精神疾病更容易让患者接纳,治疗依从性更好。

特别注意

神经衰弱,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大脑功能紊乱疾患。

随着社会各方面竞争日益激烈和人们心理压力的不断加大,神经衰弱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头疼、耳鸣、失眠、烦躁、厌食、腹胀、精疲力竭、注意力不集中……

中国神经衰弱与西方国家抑郁症焦虑症的区别与联系。概念文化的差异和医学权威话语权的缘故,中国神经衰弱发病率高,但诊断较低,精神科医生诊断更多倾向于抑郁焦虑。

神经衰弱中医诊断治疗:

1、心脾两虚型病因病机   本型患者多因劳心过度,或为学生日夜苦读,或为成人操心家事、事业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出血;久病体衰,大手术后等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血不足则无以养心,心神失养则出现失眠、心悸、头昏等神经衰弱的表现。其中劳心过度是导致心脾两虚而神经衰弱的最常见的原因。心主神明,脾藏意,主思,思虑过多则气机阻滞、不畅,脾胃运化无力,以至气血不足,不能养心安神,导致神经衰弱。这就是为什么神经衰弱以青壮年,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者为多见的原因。2、心脾两虚型神经衰弱主要症状   精神困倦,自觉躯体易疲劳,对日常工作感到吃力;记忆力差,阅读书籍不能很好记忆,勉强记忆则引起头痛;一般情况下头晕,工作紧张时可昏倒;有时困倦思眠,但睡不沉;心悸气短,上楼走路时较为明显;食欲不振,大便稀少;妇女多有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等现象;或一月行经两次,经量较多,经期上述症状会加重;男子常有性欲减退;患者目前或以往有崩漏、月经过多、贫血、大手术等病史;一般形体瘦弱,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缓弱。3、主要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4、主要处方;归脾胶囊

5、方解:

本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合用,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血液循环,旺盛新陈代谢,促进白蛋白的合成,可使红细胞及血色素增加。木香、茯苓合用,可增强消化机能,改善食欲,调节大脑皮层功能;龙眼肉、大枣、炙甘草合用,可补充营养物质,养血;远志、酸枣仁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全方配伍11味药材,心脾同治、气血双补,共奏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针对神经衰弱抑郁症相关躯体症状/心理症状,疗效显著,纯中药制剂,不含糖,安全,无依赖性。

本文内容源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北京中科白殿疯正规吗
只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oae.com/zlff/93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