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大名方,传承千年,家家需要,赶紧

中医是我们中国流传下来的诸多文化中最灿烂的一笔,更是中国古人智慧的体现。

在中医庞大的体系中,有这样一些方剂一直闪耀着它们耀眼的光辉,比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中医十大名方。

这些方子经典,因为他们的功效和作用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更救治了无数人。今天我们就把这十个经典的名方给大家挨个介绍介绍。

名方易求,用对难得。方子很好,文章很长,建议大家都先收藏一下,以备不时之需。

中医十大名方,一般是指:小青龙汤《伤寒论》,大承气汤《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五苓散《伤寒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归脾汤《济生方》,六味地黄丸《中国药典》,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以下排序,仅作计数,不分先后)

小青龙汤——《伤寒论》十大名方之一

小青龙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因其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小青龙最有功,

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夏甘和味,

姜桂麻黄芍药同。

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水煎,分二次服。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大承气汤——《伤寒论》十大名方之二

大承气汤用硝黄,

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

峻下热结第一方。

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上四味,用水1升,先煮厚朴、枳实,取毫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毫升,去滓,纳芒消,再上微火煎一二沸,分二次温服。得下,余勿服。

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手足潸然汗出,矢气频频,大便不通,脘腹满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成焦黑燥裂,脉沉滑或沉迟有力;

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难闻,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厥,高热神昏,扬手掷足,烦躁饮冷,便秘不通;

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口噤蚧齿。

本方临床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高热性疾患,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小柴胡汤——《伤寒论》十大名方之三

小柴胡汤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可谓出身名门,是医圣张仲景根据邪犯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而设,历来被认为是“和法”的代表方。

在仲景的众多方剂中,此方是一个疗效显著、适用范围极广的方剂,后世对此方的评价也甚高,可为是中医众方中一个出类拔萃的方剂。

小柴胡汤和解功,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

少阳万病此方宗。

柴胡、黄芩、人参、制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水煎服。

和解表里,扶正祛邪。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本方又叫三禁汤,是因为它所主的证候,一禁发汗,二禁泻下,三禁催吐而得名。

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

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

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

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五苓散——《伤寒论》十大名方之四

“五苓散”系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的名方成药之一,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在古代,“五苓散”用于“汗后烦渴蓄水的脉症”和“中风水逆症”,主治水饮停蓄不行引起的水肿、小溲不利、呕吐呃逆或泄泻等症。

现在,“五苓散”已突破了经典的主治范围,不仅仅用于治外感疾病水饮停蓄水肿、小便不利,还广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小便不利的恙疾,如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以及胃肠炎水泻、胃动力不足、眩晕、盗汗自汗、妊娠呕吐及减肥降脂等。津液损伤、阴血亏损、口干尿少者慎用。

“五苓散”系成药,有散剂、片剂和水丸剂。中医名家多推崇散剂,认为散剂保留了原创成药的风貌和药性的道地。“五苓散”的服用,在古方中十分强调用白饮(即粳米汤)调服,且服后应多饮暖水。

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桂枝6克。

水煎服。

利水渗湿,健脾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

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

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

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

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

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

2.五苓散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

3.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大名方之五

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疏肝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

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加味逍遥散);

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十大名方之六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方剂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有人们耳熟能详者,血府逐瘀汤便是最著名的理血方之一,有人用此方治疗心血管病,每获良效!

血府逐瘀汤为清代著名中医学家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时至今日已有百年历史,却依然是众医家时常运用的方剂。

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水煎服。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十大名方之七

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古时判断一个人的生死,常常摸一摸这个人嘴里还有没有气,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故而有了“人活着就是一口气”之说。气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另一个则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人体的元气有赖于脾胃之滋生,脾胃生理功能正常,人体元气就能得到滋养而充实,身体才会健康。因此,古人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即一个人如果脾胃不好,阳气就会不足,各种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补中益气汤便是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所创。

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

亦治阳虚外感因。

黄芪、甘草(炙)、人参(党参)各1.5克,当归0.6克、陈皮0.6克、柴胡0.6克、升麻0.6克。

上药切碎,用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热服。

调补脾胃、益气升阳。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归脾汤——《济生方》十大名方之八

归脾汤为补益心脾的代表方剂,首载于宋·严用和《济生方》第四卷,为严氏根据《内经》“二阳之病发于心脾”的理论而创制,用于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证。后明·薛己在此方基础上加入当归、远志两味药物,增强其养心安神之效,扩大了本方的治疗范围,一直沿用至今。

归脾汤创方已有余年,随着历代医家不断的补充发挥,本方治疗的病证已不再局限于严氏创方之本意。

现代临床资料表明:归脾汤可广泛应用于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及妇产科等多方面学科,常用于治疗失眠、眩晕、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慢性疲劳综合症、心率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这些疾病在某一阶段,均易出现心脾两虚的征象,针对其病机,使用归脾汤加减进行治疗,可获良好疗效。此外,归脾汤还对脑外伤后综合症、戒毒后遗症、白细胞减少症、特发性水肿及五官科疾病如视神经萎缩、视疲劳等有显著疗效。

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

兼加姜枣益心脾。

原方药物记载为“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

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六味地黄丸——《中国药典》十大名方之九

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

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

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

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熟地黄克、山萸肉80克、山药80克、泽泻60克、茯苓60克、牡丹皮60克。

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滋补肝肾。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大名方之十

温胆汤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出自于南北朝姚僧垣的《集验方》,原方主治为“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现在中医临床普遍使用的并非其原方,而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卷十所载“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惊悸证治》中载其主治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见异物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或短气悸乏,或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可见,主治已由“胆虚寒”演变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后世医家将其加减应用于临床各科。

温胆夏茹枳陈助,

佐以茯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

胆郁痰扰诸证除。

它在《集验方》温胆汤的基础上将生姜减量,多茯苓一两半,具体组成为半夏、枳实各二两,竹茹三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上锉为散。每服12g,水1升,煎七分,去滓。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适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废话不多说,这些都是中医上经典的、更是常用的方子,大家都收好!

推荐

精彩内容

冬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喝水!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点此查看

自千万别用这种油炒菜了:油烟大毒性强,近半中国人都中枪~点此查看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不能吃啥?太全了,50岁后人手一份!点此查看

本文由“健康长寿之家(ID:jkcszj-)”编校发布,欢迎分享,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合作请后台留言。本文建议配方、方法为基本方,具体请遵医嘱。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长寿健康秘籍↓↓

轻轻一点,健康生活由您掌控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oae.com/zlff/60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