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越发达,神经衰弱症越多

白癜风可以吃干枣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305456.html

好书热卖

扫码

速购

编者:[美]艾媞捷[美]琳达?巴恩斯

译者:朱慧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品方:启真馆

编者简介

艾媞捷,康奈尔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她研究和教学的一条中心线是对个人经历(如疾病和个人转变)、公共实践(如医疗培训和宗教仪式)和更广泛的历史变迁(如商业化和印刷术的传播)之间的关系的探索。

琳达?巴恩斯,美国医学人类学家、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家庭医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宗教学研究生院的教授。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对中国医学传统的回应的社会文化史,以及美国文化、宗教和治疗多元主义的跨学科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中国医药与治疗的发展史,内容包含从先秦两汉巫医不分家、唐宋元明的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发展,再到清朝民国时期西方医学对中医、中国医疗卫生状况的影响,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球化技术文化网络下中医的尴尬处境与抗争,最后涉及中医在海外各地的现状及发展。其中探讨了驱邪、卜筮、静修、草药、诊脉、针灸等医疗方式;巫医、道士、僧侣、学者、官员等医疗实践者;以及生育控制、医科学校等相关现象。

神经衰弱在中国

夏互辉(HughShapiro)

在20世纪中国的身体史上,或许没有哪个疾病比神经衰弱更有趣。它在中国的兴盛世所罕见,和过去的完全缺失相比,它在当代的流行更引人注目。近代以前,中国的医学里没有“神经”的观念,而在欧美,神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3世纪(Staden;栗山茂久)。年,美国的电疗医师比尔德(GeorgeBeard)提出,城市生活的压力、工业化时代的生存强度和市场的凶残,共同使身体结构负荷过重,使人精疲力竭(Beard)。到年,神经衰弱定义了镀金时代美国人的身份。“美国式神经衰弱”则暗示现代性本身是病原,神经衰弱折磨着现代人(Beard)。国家越发达,神经衰弱症越多。这种观念在中国非常新鲜。年的一张“神经系统”教育海报旨在普及从国外引进的医学观点,如大脑的分工(见图7.8)。这一新的身体观形塑了体验不幸的新方法。而一旦神经和神经质的新观念深入人心,它们就仿佛早已有之。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神经衰弱从美、英、法、德、俄、日传播到中国是现代性传播到中国的必然结果。但是,—年神经衰弱概念第一次在中国出现时,关于民族发展的自觉意识把它的普遍形象放大为不仅是个现代疾病,而且是现代人的疾病。整个20世纪,神经衰弱成为对精神科门诊病人最常见的诊断。诚如凯博文(ArthurKleinman)的开拓性著作所言,它不只是个精神病学和神经学术语,在临床应用之外,神经衰弱成为痛苦的代名词,广泛用于自我诊断(Kleinman)。在日常生活中,神经衰弱是失眠、记忆力衰退、眩晕、焦虑和易怒的罪魁祸首(Kleinman)。实际上,尽管神经衰弱发源于外国,但在这些发源国取消了这一类别以及经历了最初的流行很久之后,神经衰弱在中国有了很大发展。

图7.8中国的卫生海报“神经系统”,年。该海报由神经系统的四幅解剖图构成,包括大脑、脊髓和末梢神经系统。海报底部的文字解释了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功能。由国家医学图书馆提供

表面上,神经衰弱似乎是西方医学知识渗透到中国人普遍意识中的经典案例。但是不像欧美,20世纪20年代就抛弃了这个概念,在20世纪末以前的中国,虽然精神病学对于神经衰弱持怀疑态度,但此概念仍大行其道(Lee;LeeandKleinman)。不过,现在在中国的大城市和主要的医学中心,“神经衰弱”一词已完全从医学话语中消失,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觉得这个词陌生、莫名其妙(Phillips等;Lee;Kleinman等)。尽管如此,神经衰弱的观念依然存在,出现在自助手册中,而且经常和失眠联系在一起,一些临床医生也还在发表关于这种情况的文章。我们该如何理解神经衰弱在20世纪中国的极度流行与长盛不衰?中国和西方都有关于身心交瘁的直觉,在19世纪的美国,世纪末的欧洲,明治晚期、大正时期和昭和初年的日本,与神经衰弱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产生于根深蒂固的关于性欲、衰竭、生命力的概念。在中国,神经衰弱的流行也渊源于类似的身体元气的观念。因此,神经衰弱在中国和产生了这一特别的疾病类别的现代性关系不大,和潜在的关于机体运行机制的直觉关系更大。

(选自《中国医药与治疗史》,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相关图书)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woae.com/zlff/109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