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
至今为止整个中药学中依旧沿用味苦微寒,在《神农本草经》同时期的岐伯曰:丹参味咸。在整本《黄帝内经》中却看不到有关于本草功效的描述,不像《神农本草经》有详细的本草性味、功效的描述,只能在后世流下的著作的只言片语中流露出中国古代医家对本草的记录。在《黄帝内经》时代,岐伯认为丹参是咸的,神农认为丹参是苦的,后世医家认为神农所尝的丹参味苦是正宗的。丹参在不同的地区、地方、生长环境下,确实是味咸略苦,但是又不似吃盐一般那么咸,所以岐伯说的也对。岐伯说的这句话,并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注意,反而都说味苦。其实丹参在不同的季节、区域、地方生长的时候,不仅味苦还有味甘,苦后还有回甘,丹参还有味辛、味酸,这是实际品尝的结果。品尝丹参味道是从云台山、神农山,尤其是神农山的丹参作为重要的参照。神农山的野生丹参味苦但是还带辛味,在不太向阳、肥沃、水土比较好的地方,丹参苦中带甜而辛味大减;干旱和石缝中长出的丹参味辛、苦;纯粹田间土壤、树枝腐叶较多中的丹参,在新鲜挖开品尝的时候,发现还有点味酸。无论是味酸、味咸、味甘、味辛,味苦始终是丹参的本味。从医药公司进的丹参来看,整体丹参味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丹参味道是甜的。味苦是常用的基本味,需要了解丹参也是具有咸、酸、甘、辛的特性。了解这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下面的特征,经过实际考证发现:丹参以苦为主,在不同的地区、生长环境下,丹参具有辛甘苦咸酸五味,但是本味是苦味。古代不像现代条件发达可以随意采药,所以当医生的时候,无论从哪家医药公司进药,在中原、北方、南方、海边采集的丹参都可能跟《神农本草经里》里所描述的不一样,一定要尊重《神农本草经》中最注重的性味。神农赭鞭本草,有人说神农尝百草,神农没有那么傻,平常人遇到不认识草也不会抓一把尝一尝就知道什么功效。肯定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并且知道哪些是重要的药用部分,所以当年神农肯定是有人传授的,假如传授给神农的是天医梦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名叫赭鞭的工具。赭鞭是一种古代的武器,像鞭子一样,颜色是朱红色的像代赭石一样,所以称为赭鞭。赭鞭就类似现代的红外线、红外光谱,能把任何植物自动显示,可能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然后神农在赭鞭之后再尝一尝,通过口传心授或者过去记录的方法,传给部落,之后部落的人一代代传下去,这只是种推理。微寒
在《神农本草经》记载丹参微寒,意思是不是大寒,不算太寒,属于寒而不是凉。中药定性有五性:寒热温凉平。说明丹参整体来讲不是温补性的本草,不是温热的药物也不是性平的药物,如果看过前一段时间亼毉藥道发布五性十味就会明白。丹参并不是完全温补但是也不是完全清热解毒的本草,味苦微寒已经决定了它的特性。《神农本草经》时代,中药从来没有像现代中医总结的:丹参具有凉血、活血化瘀、养血安神、解毒等功效。这些都是功效的描述,而接下来要看的全是病状的描述。据说清代以前,中医还是跟《神农本草经》一样的描述,从清代之后慢慢变成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这些都是中医的治法,现代理解的中药功效变成了中药治法的总结。这样会误导很多初学者:只要辩证是血瘀就会用丹参,但是现代很多学中医的人都忽略了中药的最基本的特征:性味。不但如此,还忽略了本草的生长环境和产地,性味的不同对主治病状的影响。很多人开中药永远不知道这些中药来自哪里,再加上现代人工种植,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改变了原始本草植物的特性。甚至通过人工种植,原来微寒的可能不寒了,微苦的可能不苦了,包括生长环境、生长习性和生长历程都进行大量缩减。原来的生长环境是自然环境,现代的化肥、农药,人为过多的干预让本草的生长环境、成长的时空场变成人为的时空场。种丹参的人肯定不是医生,就会把丹参的品性、性味、功效、作用完全忽略不计,甚至为了追求产量而多度使用化肥。化肥的结果是一个丹参长的比拇指还粗,有的长的跟萝卜一样一个真正野生丹参长到拇指粗最起码要五十年以上,而人工种植的只需要两三年就可以长成,从而获得更高的价格,不同的地域会长的更好。考察了野生丹参发现,还有种紫丹参,根茎和丹参一样,但是丹参皮不是红色而是紫红色的。这种紫红色的丹参根绝对不会张的很粗而且很细,进行引种之后发现成功率不高。在有些地区,山沟里到处都是紫丹参,尤其是云南、四川一带。中原地区的野生丹参早就被老百姓挖空了,剩下几棵是不好挖的地方,不过还是有的。人工种植的丹参太多了,安徽、河南、陕西都有专门种植丹参的地方。《神农本草经》应该这样理解,首先从性味开始讲解。丹参用的是根,根是红色的,从五行学说来讲:红入心,所以丹参第一个功效必然入心经。无论辛甘酸咸,味苦是丹参的本味,中医理论中苦也是入心的。暂且不讨论是否红色都入心,最起码红色,味苦都入心,在还没有学习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丹参对心脏有作用。另外红色除了入心,还象征着血液一样的颜色,所以丹参不但入心还入血,活血,让血液更加流通。同气相求,同类相聚。味苦除了入心,老百姓都知道还清火。味苦的东西都有点寒,丹参味苦性寒是符合特性的。从这个情况看,入血又清火即可以祛血中的热,尤其对心脏功能更好,直入心脏,能清心脏中的血热现象。如果血活的不够好,血流速度变慢、血脂粘稠也可以活血。整体有目标性的选择,重点清心主血脉的血热和淤血。味苦入心再次说明了丹参直接入心脏而且清热,说明丹参可以清心火,避免心火过度亢盛,心火常有余,如果心火不亢盛说明心藏神不够好。因为微寒所以是轻轻清一下心火,导致心火不上炎,心藏神则得安,可心静入睡,睡眠质量提高,所谓“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精神状态和表现更加生动。从味苦微寒的基础上论述了丹参的基本特性。现在脑子里都有一个基本的概念,非常类似现代中医药认为的功能。1.因为微寒所以有凉血的效果2.红色活血还入心3.清心除烦。“烦”是火加页,即无名怒火、烦躁、心火。4.养心安神。心主血脉,血脉畅通心藏神才能藏的更好,所以有安神的效果。而心火不能太旺也不能过清,所以丹、苦、微寒这样的药物入心脏最好不过,所以是养心安神。治疗心脏病以清、养为主。现代中药有这么多功效和特征并不是空穴来风,肯定有渊源,并不是现代中药说的全是错误。但是现代中药学从来不追究这些功效是怎么来的,只是死记硬背。通过本篇讲解之后,才明白原来如此。主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丹参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上面写的很清楚是主,所有的本草都是主。主即是丹参本身的作用,不可以改变。经常有人注释主,以为主就是治,其实主不是治,而是像古代灯台的形状。古人不写丹参治而是丹参主,意思是在这些病中,丹参是主。身体需要丹参本身时空场的特性和隐藏的各种能量可以帮助身体解决这些问题。丹参也是种生命,而这种生命隐藏着特殊能量,可以帮助身体,只要出现这些问题,丹参都可以做主解决掉。治就是一种医疗手段,所以中医中药发展到现在为止,砭针灸药,药永远还是考究一个中医最基本的技能。当中医第一就是会开药方,第二会针灸,两样不会不叫中医。推拿只是中医的一种方法,拔火罐是民间疗法,也算利用了中医理论。无意贬低各种方法,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中药必须研究透彻。当然也不否认不研究中药,只研究一种方法的,一招鲜吃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