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症概述
不寐,古称“不寝”、“不得卧”,现代称之为“失眠”,俗称“睡不着”。叶天士《医效秘传》说:“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日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不寐虽有多种原因,但总的来说是由阳不交阴所致。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或辗转于床褥,良久不能入睡;或醒来之后而不能再眠;或眠而不稳,反复醒来;甚则通宵不能入睡。通常伴有头晕头胀,心烦焦虑,精神萎靡,健忘等症,常见于青、壮年。
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贫血等引起的失眠,均可按本病灸法治疗。
2病理阐述
《《类证治裁》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凡正常人的入睡,为阳与阴交,阴阳互相协调,处于静(相对的)的状态。如果营血不足,或因邪气扰乱,俱可导致阴阳不交,形成失眠。其发病脏器主要在心,但往往与脾、胃、肝、肾等也密切相关。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脾两虚
2.阴虚火旺
3.痰热内扰
4.情志抑郁
5.胃气不和
6.心肾不交
3灸疗辨证
心脾两虚:症状表现——夜卧难眠,梦多易醒,醒后再难入睡,兼有心悸健忘,神疲肢倦,口淡无味,胃纳不振,或食后腹胀,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1~4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多于临睡前1~2个小时灸治。5~7次为1疗程。如灸头部俞穴,医者可用手指轻轻分开头发,以暴露穴位,并谨防烫伤。
灸疗原则培益心脾,补养气血。以取手少阴,足厥阴、足太阴经穴和心脾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神门、心俞、脾俞、章门、三阴交。
随症加穴①健忘者,加百会,志室;
②食欲不振者,加足三里。
方义说明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俞相配,可调理心经经气而宁心安神;脾俞与章门俞募相配,可培益后天之本,促进气血生化而滋养心神;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之所,可调理脾肾气机而协调阴阳,如此阴阳和谐,则失眠自愈。
阴虚火旺:症状表现——稍寐即醒,或心烦不眠,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或口舌糜烂,心悸,头晕,耳鸣,健忘,或腰酸,遗精,舌质红,脉细数。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多于临睡前1~2小时灸冶。5~7次为1疗程。如灸头部腧穴,医者可用手指轻轻分开头发,以暴露穴位,并谨防烫伤。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2~3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7次为1疗程。
③珍珠层粉敷灸:将珍珠层粉、丹参粉、硫磺粉、冰片等量混匀,贮瓶备用。取上药适量,纳入脐窝(神阙),使与脐平,胶布固定即可。5~7天换敷1次。
灸疗原则滋阴降火,宁心安神。以取手足少阴、督脉、足太阴、任脉经穴和心肾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百会、印堂、神门、心俞、肾俞、神阙、三阴交、太溪。
随症加穴①心悸、汗出者加阴郄、后溪;
②腰酸、遗精者加精宫、会阴。
方义说明肾俞、三阴交、太溪滋养肾阴,水火得以既济,则可宁心安神;百会、印堂健脑宁神而清头目;神门、心俞清心泻火而宁心安神。更取神阙施以珍珠粉敷灸,可起到平肝泻火,宁心益志之功效。
痰热内扰:症状表现——睡眠不实,心烦懊恼,口苦,头晕目眩,痰多,胸脘痞闷,恶心,喘促咳嗽,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多于临睡前1~2小时灸冶。5~7次为1疗程。如灸头部腧穴,医者可用手指轻轻分开头发,以暴露穴位,并谨防烫伤。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0分钟,或2~3壮,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灸疗原则化痰清热,宁心安神。以取手少阴、手厥阴、任脉、足阳明经穴和心脾背俞穴为主。灸疗处方神门、心俞、脾俞、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
随症加穴①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
②心烦懊恼者,加大陵、少府。
方义说明脾俞、丰隆健脾和胃而化痰;中脘、足三里和胃理气,清腑泄热;神门、心俞宁心安神。
情志抑郁:症状表现——难以入睡,入睡则多梦易惊,善叹息,忧思烦闷,伴胸胁胀满,精神不振,舌苔薄腻,脉象弦数。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用2~5个穴位,每穴灸5~10分钟,或2~3壮,每日灸1次,7次为1疗程。
④珍珠层粉敷灸:将珍珠粉、丹参粉、硫磺粉、冰片等量混匀,贮瓶备用。取上药适量,纳入脐窝(神阙),使与脐平,胶布固定即可。5~7天换敷1次。
灸疗原则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以取手足厥阴、足少阳、手少阴经穴和心胆肝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心俞、肝俞、胆俞、内关、神门、阳陵泉、期门、太冲。
经验穴:飞翅穴(上飞翅:在肩胛冈内端上边缘,平第二胸椎棘突,距背正中线3.2寸。下飞翅:在肩胛冈内侧缘,平肩胛骨下角,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4寸。翅根;在肩胛冈内侧边缘,平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距背正中线3寸)。
随症加穴①心肾不交者,加肾俞、太溪、通里;
②梦纭不宁者,加魂门、厉兑。
方义说明肝俞与期门俞募相配,疏肝解郁,佐以肝之原穴太冲以理气降逆;胆俞与胆之合穴阳陵泉相配,疏调胆经气机,胆气调畅则大息可止;内关宽胸理气;神门、心俞宁心安神。
胃气不和:症状表现——失眠,脘腹胀满或胀痛,伴有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臭,或便秘,舌苔黄腻或黄糙,脉象弦滑或滑数。
灸疗方法:
①艾条悬灸:每次选用2~5个穴位,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2~3牡,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灸疗原则和胃化滞安神。
灸疗处方中脘、胃俞、足三里、丰隆、公孙、厉兑。
随症加穴①呕恶者,加内关;
②头晕者,加印堂、合谷。
方义说明胃募中脘与络穴丰隆和胃化痰;胃俞、足三里、公孙消积化滞,理气化湿;厉兑治多梦失眠。诸穴为伍,胃腑安和,则能入睡。
心肾不交:症状表现——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咽干,烦热盗汗,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健忘,男性伴有滑精阳痿,女性伴有月经不调,舌尖红少苔,脉象细数。
灸疗方法:
①艾条悬灸:每次选用3~6个穴位,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用黄豆大艾炷灸5~10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5)方义说明:心俞、神门清心安神;志室、太溪,然谷、涌泉滋阴补肾,降火益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可安然入睡。
灸疗原则交通心肾。
灸疗处方心俞、神门、志室、太溪、然谷、涌泉。随症加穴无方义说明无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1.《针灸集成》
无睡,阴交在脐下一寸,灸百壮。噫嘻在第六椎下两旁相去三寸半,以手按之则病者言噫嘻,二七壮至百壮。心热不寐,解溪泻,涌泉补立愈。
2.《肘后备急方》
昼夜不眠,以新布火灸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之,冷即易,终夜常枕之即愈。
现代灸疗文献1.艾灸治疗失眠79例徐宓宓实用中医药杂志,17(10):37
治疗方法:嘱患者于每晚临睡前,自己用艾条温和灸百会穴15分钟,涌泉穴15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第2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治疗结果:79例中,年龄最小28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0年。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甚至彻夜难眠。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显效50例,占63.3%;有效26例,占32.9%;无效3例,占3.8%。
2.灸百会穴治疗顽固性失眠49例疗效观察严兴强针灸临床杂志,15(5):37~38
治疗方法:首先分清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重在心脾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府不和;治疗上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证宜泻其有余,消导和中,清降痰火,但实证久者,气血耗损,可转为虚证。取穴:主穴百会,配穴神门、内关、三阴交。体质虚者配足三里,痰火盛者泻丰隆,根据辨证配相应的心脾肝肾之俞穴,并随证加减。手法:根据虚实进行补泻,灸百会穴取艾条一支用温和灸法灸之(注意勿烫伤皮肤,以免精气外泄)。
治疗结果:治疗49例患者痊愈32例,有效15例,无效2例,痊愈率65.30%。
3.艾灸百会治疗神经衰弱导致的失眠孟云凤针刺研究,(3):~
治疗方法:每日艾条悬灸15分钟左右,悬灸距离以局部有热感为度,10次为1个疗程,每晚睡前灸效果较好。
治疗结果:治疗36例,治疗1~2疗程后,具有疗效,全身症状缓解或消失,多逐渐摆脱助眠药入睡,且能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Tel:识别第一家白癜风医院北京如何安全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