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刚拿温水送服了一粒止痛药,我自己就是离不开止疼药的年轻人之一。
印象里上了年纪的人常吃那种成联的去痛片,白色圆片,蓝色塑料包装。
下雨阴天膝盖痛要吃,头疼脑热浑身难受也要吃,但大人们从来不轻易给小孩吃这种药,说是有副作用还有依赖性,能不吃就不吃,屁大的孩子吃什么去痛片。
谁又能想到,我们这些屁大的孩子,早都学会了拿止疼药当饭吃。
吃药给我的危害,远比不上头疼的痛苦
兰兰德不夸张地说,我小学开始就偏头疼,从小到大根本离不开布洛芬。
但凡受一丁点刺激都会引发头疼,长时间的日晒,淋雨,吹风,尤其是夏天的空调,出门也不敢超过俩小时,累到就头疼,休息不好也会疼。
翻翻一整年的朋友圈,十条里有九条是半夜头疼失眠骂街,除了吃药,一点办法都没有,最糟的是,也不是每次吃都管用,看命。
很多人觉得头疼是小问题,但是头疼起来,真的会毁了一切。
整个人像坐在一架被气流撞到上下乱晃的飞机里,手头明明有工作,可你盯着屏幕太久,太阳穴附近的筋跳的随时要炸开,什么都做不了,要是不吃药,这一天就会被毁掉。
有人会劝我,不就是疼吗,忍忍就过去了,是药三分毒,副作用对身体也有伤害呢。老实讲,道理我都明白,但和要死要活的痛相比,副作用真的算不上什么。
有几次发朋友圈抱怨头疼,好几个人都回复说,头疼就早睡,别熬夜了。其实这半年来,我入睡基本靠睡眠类药物,神经衰弱这个事儿,躺下就困的人根本理解不了。
好在男朋友很照顾我,家里的窗帘是最遮光的,手机睡前也会调静音,经常帮我按头,努力控制自己睡觉不发出声音,也不介意出门玩着玩着突然头疼要回家,他还说我上辈子可能是个断头的天使。
红糖水要是管用,哪还用得着吃药
碳酸鸭子我把自己痛经按级别划分过,一级吃药,二级请假,医院。
大三的时候拎着暖水瓶在宿舍楼梯那坐着动不了,身上一阵阵冒虚汗,路过的同学找了几个人把我扶到医务室吊水,隐约还听到“来姨妈还能疼成这样啊”。
那会我都是忍着,痛的规律一旦找到,就会给自己心理暗示,就疼两个小时,忍住啊千万别吃药,然而每次扛不住吃上药,立马又会有负罪感。
我吃的是日本的EVE止痛,经常拜托去日本的朋友帮忙买,大家开始都会说,你多喝热水,吃药会吃坏的,可喝热水要是真的管用,也不至于拿药当饭吃。
每个月固定时间发作,也让我产生了生理性紧张,就是知道马上就来了,知道来了以后有多要命,备好热水贴上暖贴,生等着它疼,恐惧让焦虑加倍,躲都躲不掉。
疼是身体变差的信号,药也不是万能的
塔塔常年牙疼患者,严重时整颗头都跟着嗡嗡响,前两年牙科去了好几趟,但也总是这颗刚好那颗又疼。
止疼药管一时,我这个人又最怕疼,有药必吃,以至于后来肩颈酸痛都会忍不住在包里摸药。
我做过不少功课,止疼药有多少种,有什么成分,哪些副作用,认真琢磨以后也只是心理安慰,年纪轻轻,吃药比我妈都勤。
如果把身体出现的问题仔细琢磨,列个优先顺序,肯定是影响正常生活的最重要。
之前我经常在办公室叫上门按摩,同事会开玩笑说,大周一的,你这还啥也没干就先累上了?只有自己知道,二十来岁,阴天抬不起胳膊是什么滋味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疼痛感受器,这种感受器不会被轻易触发,而是有一定发作阈值。
市面上最常见镇痛的布洛芬,会对肠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成联的去痛片,百度百科标识为精神类药物,成分中含有咖啡因,副作用大概有八百字小作文那么多。
止疼药依赖群体在年轻人里已不在少数,当身体的疼痛发散,重复痛苦和循环恐惧,人会变得易怒,焦虑,抵触。
随时会被糟糕的感觉毁掉,而我们能抓住的,可能也就只有包里的一粒药。
而多数时候,人们都是拿常识安排生活。
认为头疼是小事儿,医院,痛经生完孩子就能好,再大的疼忍忍就会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能不吃药就不吃药,医院医院。
采访依赖止疼药的几位朋友,他们无一例外都说了同一句话:有些疼是没有必要忍受的。
要不是痛到某种程度,要不是现阶段没办法让疼痛停下来,谁又愿意拿药当饭吃。
生活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容易,有可能的话,还是多照顾自己的感受,多做运动,吃健康的东西,经常按摩病处。
就算低估了抵抗痛苦的能力,也不该小瞧生活里一点点好的变化。
人是挺麻烦的,但还是要尽可能过好一点,找到小时候为了送药入嘴的那一大块方糖。
头图/阿仁Aaren
插图/《梅尔罗斯》
「今晚22:22的报时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