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你上周末刚刚出去浪,晚上和朋友吃饭K歌看电影,正要配文发图歌颂下友谊,却发现时间已经接近午夜。让父母发现,第二天又得被点名批评,只好收起手机。
或者你在惨兮兮地加班,只能看着别人游山玩水,想发个朋友圈求安慰,表达下自己悲伤逆流成河的心情,结果爸妈却说别在大城市待着了,赶紧回家。
每发一条朋友圈,都得在“公开”和“不给爸妈看”之间犹豫,生怕哪一条触动了爸妈神奇的脑回路。
爸妈的关心大家都能感受到,只是两代人差别实在太大,爸妈的思维还停留在他们的年代,你的朋友圈在他们眼里,都是惊吓。既然这样,爸妈最好还是做个“圈外人”。
爸妈牌健康生活指南,吃不消
熬夜不能太晚,外卖不能吃太多,最近天气怎么样,吃饭睡觉要正常。这些关照用语,有没有让你感受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嘴上说着“好好好”,但实际,爸妈不想你过的生活,你基本每天都在重复。
手边儿的活儿攒到deadline之前必须完成,你只能熬夜,好不容易大功告成,拍了张窗外的夜景,你在朋友圈里发条动态——“你见过凌晨三点半的天空吗?是的,我见过。”
年9月22日凌晨5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桩大厦的一层已经亮起了灯
第二天,父母的电话打得比你的闹钟响的还早,听着电话那边罗列熬夜的种种危害——脱发、神经衰弱、免疫失常、反应迟缓,你在心里后悔不该给爸妈看自己的朋友圈。
早睡早起身体好,是爸妈眼里的天经地义。道理是没错,可毕竟时代已经变了。
《年北京市居民时间利用调查报告》显示,就业者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将近9小时,休息日7.5小时,路上通勤时间还要1.5小时[1]。
每天的下班地铁都是如此的拥挤,回家还不好好休息下
就算是平均,社畜花在工作和通勤的时间也要将近10个多小时了。
白天已经累得像狗,晚上当然想刷刷手机、看文追剧,放松一下身心。不然,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人生,连最后一点娱乐也会失去。
隔着一个世代的距离,父母或许了解,但看不清我们世界的忙忙碌碌。
那个年代,大多数朝九晚五的爸妈,下了班就可以把时间贡献给家庭。没有要命的,没有心惊胆战的随时待命,所以对你疲于奔命的职场生涯缺乏想象力。
那一代人,就算在家休闲娱乐也很少熬夜。因为12点之后,电视台都要休息。两集电视剧结束之后,基本就是睡觉的时间了。
年,法国摄影师在上海街头拍到的人们在橱窗前的景象,在那个年代,电视是实实在在的奢侈品
有爸妈在朋友圈盯着,除了偷着熬夜,外卖你也得偷着点。
难得晒个周末日常,偏偏眼光锐利如侦探的爸妈,瞄准了桌子一角不小心入镜的外卖包装,上面“饿了吗”几个字分外刺眼。
果不其然,父母的警告马上到场,甩给你几篇“外卖,正在毁掉我们自己和下一代”、“外卖,正在危害三代人”。告诫你为了全家的前途,好好做饭,远离奶茶、大鸡排、麻辣烫。
爸妈的印象恐怕还停留在你上学的时候,下了班紧赶慢赶回家做饭,走读的孩子回家就有做好的饭菜。就像《家有儿女》里,一家人一日三餐。
对于漂泊在外的上班族来说,平时要吃到这样一餐饭可是比登天还难/图《饮食男女》剧照
自己买菜、做饭,是他们眼中生活本来的样子,下馆子贵,外卖不干净,只有偶尔来不及才会凑合一下。
现在眼睁睁看着你把点外卖地日子活成了日常,爸妈一边嫌弃你又懒又笨,一边担心你吃得不健康。
可天天加班,住合租房的你,在家做一顿饭简直是奢侈。现在90后95后手点外卖的次数,加起来占到了所有人的46%[2],外卖小哥才是你的救命恩人。
爸妈多一天看你朋友圈,你就只能做贼一样点一天外卖,那还是屏蔽算了。
时代在变,爸妈眼里的好出路没变
比生活方式的分歧更难搞定的,是人生选择的分歧。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找对象,担心你不按套路出牌的爸妈,都在朋友圈远程指导。
时代在变,爸妈眼里的好工作没变。你眼里的互联网大厂,是挤破头都进不去的热门公司,可在爸妈眼里,互联网公司挨累不说,回到家里不是公务员、没有事业编,相亲都是被挑剩下的。
年1月12日,广州天河公园为子女寻找对象的父母
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学年年度的数据来看,父母最希望孩子从事教师、律师、会计、翻译人员(29.6%)这类工作,其次便是公务员(18.82%)[3]。
没走上爸妈眼里的好出路,找爸妈眼里的好工作,那你的朋友圈就等着被挑刺吧。
朋友圈里说一句“十一选择办公室七日游”,爸妈就说你不听老人言,放着家乡的公务员不考,非要去大城市加班。
这还是你找了爸妈眼里的“正经”工作,不然朋友圈要被轰炸的更厉害。你能想象亲妈眼里相当于“人口贩子”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吗?
答案是时尚公关。和各路人打交道都游刃有余的公关达人,却没法搞定自己的亲妈,只能不让她看自己的朋友圈。
成为时尚杂志总监助手的安迪,需要24小时在线应对老板的各种需求,包括在暴风雨的夜晚找到一架可以飞回纽约的飞机/图《穿普拉达的女王》剧照
好不容易工作这件事儿翻篇了,下一条朋友圈又惹事了。
你转了一条“单身久了会上瘾”,想说一个人的生活美滋滋。结果爸妈看到,又搬出万能的隔壁家孩子——“隔壁阿姨家的女儿年底要结婚了,人家就比你大一岁”。
爸妈有他们的理由,年,在爸妈结婚的年代,中国女性一般没到大学毕业的岁数就结婚了[4]。
年,黑龙江黑河市举行集体婚礼
可到了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经比硕士毕业还晚[4],在上海甚至晚于博士毕业年龄[5]。爸妈眼里,早该结婚的你连个对象都没有,这肯定没法放心[5]。
即使有对象,每次朋友圈秀恩爱的时候,爸妈也会在下面例行催婚。爸妈不明白,孩子结个婚怎么如此费劲。
在他们的年代里,大部分人恋爱都是奔着结婚去的。甚至谈恋爱的都是少数,介绍结婚才是主流,当时的口号叫“长辈做主,本人满意”[5]。
面对爸妈焦虑的眼神,不想活在爸妈注视下的你选择了屏蔽。毕竟,谁受得了出去玩晒个照片,还能被逼问身边小伙伴是男是女。
爸妈,你的朋友圈形象设计师
除了担心的你的身体和未来,爸妈最担心的就是你的朋友圈形象。
十一的时候好不容易出趟门,发个泡温泉穿泳衣的自拍九宫格,晒个美美的自己。爸妈立刻打电话下了删除令,“这些照片影响多不好,赶紧删掉”。
头像也是爸妈嫌弃的重灾区,母上大人亲自操刀改造画风。名字改成“夏日清荷”,还配套签名“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这么大的人了,咱得注意自己的形象。
深夜分享一首《来自天堂的魔鬼》,爸妈也会跑来找你来谈心,原因居然是担心你和什么邪教组织有了关系。就算你解释过了,他们还嘱咐你别发这些神啊鬼啊的,免得亲戚们误会。
没办法,虽然爸妈也玩手机停不下来,但是他们眼里的朋友圈发言标准,还停留在家属院,筒子楼时代的交际规则。
过去由于人口流动受限,社交渠道不多。单位不仅是工作地点,其实也是最大的八卦平台[6]。同一批熟人,上班是同事,下班是邻居,家里今天吵架了明天就能传遍全单位。
东北一家国企的员工就回忆说,那时候“双职工,自个儿孩子也在单位”的情况多见得很,加上结婚经常是单位内部解决,所以经常是“两口子打仗了,中午去食堂一吃饭,亲家都知道了”[7]。
年北京前门地区胡同,孩子们在胡同内玩甩包。这样几户人家住一个院子,互相串门的场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抬头是领导的亲戚,低头是媳妇的表弟,在这种复杂的人际网里生活,爸妈当然是比淘宝店还在意别人的差评。
同样,爸妈眼里那些过年问你结婚没、工作没、买房没的中国式亲戚们,自然也都不能得罪。
堂姨表舅难得发个动态,爸妈都告诉你要和家里亲戚搞好关系,三令五申要你点赞,仿佛这是你这个月必须完成的完成KPI。
年1月,北京过年的时候,这样的小孩就会被家长带着去给各位长辈拜年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