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纵横
茶叶本为偶中得
古代有一名神农氏,立誓遍尝百草,用来制药,以消除百姓疾病之苦,因此数次中毒,但都凭仗丰富的自救经验而死里逃生。
有一天,神农氏又进山采药,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到了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在天上照着,不觉有些口干舌噪起来,便寻觅就近的水源,以解口渴之苦。忽然一片树叶飘到眼前,拾起一看,竟不知何物。
神农氏本就有遍尝百草之誓,这次固然也不会错过。但由于几次教训,也不由得慎重起来,看看叶子,色彩清绿可爱,还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凭着丰富的经验,神农氏知道它应当属于无毒的一种,便伸出舌头舔了舔,竟是苦涩异常。神农氏马上判定它是一种止渴提神的药,就是这类药,衍生出后来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这肯定是神农氏所始料未及的。
西汉
虽然,在唐朝之前对\"茶\"字有多种说法,但我们由古书上的记载,可确信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茶。
由种种史料显示,在西汉时有些地方已开始喝茶了。如汉宣帝时期,王褒写过一篇\"僮约\"(买卖奴隶的契约文书)的压韵文字,其中谈到他从寡妇杨惠家中买进一名仆役叫\"便了\",规定\"便了\"应当服务的几件事:除炒菜、煮饭以外,还须\"烹\"、\"武阳买荼\"等。固然,在汉朝是没有\"茶\"字的;但是\"武阳买荼\"的武阳,今为四川省成才市西南的彭山县,於唐时属於剑南道,而剑南就是茶的着名出产地。我们可以推测:王褒派仆役从驻守的益州到老远的武阳去买当地的物产——茶,来待客或自享,是说得通的。
由王褒在\"僮约\"所提到的\"烹荼\"、\"武阳买荼\"等事,可知汉朝已有人喝茶了。
三国两晋
自东汉末年,局势混乱,群雄并起,最后魏(洛阳)、蜀(四川)、吴(南京)三分天下;而吴国在扬子江下游,接近茶叶的产地,盛行喝茶的习惯。
据三国吴志韦曜传:\"孙皓饮群臣酒,率以7升为限。曜饮不过2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从这件事看来,孙皓(吴国第四代国王乌程侯)把茶赏赐给韦曜,作为酒的代用品,如此\"以茶代酒\"则是不争的事实。
到了西晋,张载在>一诗中有一句:\"芳茶六种清凉冠\";孙楚在所作的歌上也提到:\"茶、巴蜀出\"。这些可与汉王褒在\"僮约\"上所说的,印证了在四川地方,不但表示扬子江流域是中国茶叶的原产地,而且可推定中国人喝茶是从四川省的下流推行到各地去的。
至司马睿在建业建立东晋。在\"晋书\"上记载:谢安曾利用茶果接待客人;桓温在宴会的时候,常常利用茶果接待宾客。由此可以认定当时用茶果接待普通的客人,已是一定的规矩了。
南北朝
南朝由于接近茶叶产地的关系,饮茶更见普及,几近\"平常茶饭事\"。
至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从南朝归顺的人增多,其中有一名叫王肃的儒者,不喜欢北族风味的羊肉、酪浆,而喜好鲫鱼羹,口渴的时候就喝一点茗汁(茶);後来王肃渐渐吃惯北方的口味
王肃曲意逢迎,遗茶以\"酪奴\"之名,自然不是茶的错误。但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当时饮茶的普及,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唐代
唐朝,茶叶已很普及;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奋精神,固然大受欢迎。唐玄宗时有一名名叫封演的进士,在\"封氏见闻记\"上说:\"玄宗开元中,泰山灵严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祗喝点茶。於是常人竞相仿效,都把茶当作饮料用,遂成风俗。\"嗣後从山东传到唐朝国都长安,而长安城内开设茶社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至於茶叶的来源,都从江淮一带用船车运过去,种类繁多。
另外,\"杜阳杂编\"载有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由上二例可知,在唐代,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引车卖浆,茶是普遍的饮料了。正如陆羽>6之饮上有一段:\"茶随时代之不同而使用日广,世俗浸润,国朝盛行,两都、荆州、渝州诸地,已成每家之饮料。\"
事实上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成品饮,并且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地的,应当归功于一名伟大的人物和一部伟大的着作,这就是陆羽与他的>。>的出现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造就了唐人热烈的生活情调和丰富浓郁的社会风采。从此以後,唐朝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遍及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不惟如此,它也开启了以後茶文化异彩焕发的
宋代
茶税是从唐朝开始,至宋朝则将茶税改称茶课,并且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自唐建中时,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又宋史记载:\"程之邵主管茶马,市马至万匹得茶课四百万纸\"
\"自从陆羽生人世,人间相学事新茶。\"两宋时期茶叶生产飞速发展\"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茶叶着作也是空前活跃,大约有三十多种茶较具代表性的茶书,详细记载了这1时期茶叶生产的昌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
由相对开放、相对外倾、色调热烈的唐朝文化向相对封闭、相对内倾、色调淡雅的宋朝文化转型,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宋朝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多样化地全面开辟,创造出\"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象。面对历史提供的大好机遇,宋朝茶业和茶文化自由舒展,构成兴盛的局面。
饮茶之风\"始於唐,盛於宋\"。随着茶业的昌盛,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皇宫欢宴到友朋集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到处弥漫着茶的清香,到处飘浮着茶的清风。如果说,唐朝是茶文化的自觉时期,那麽,宋朝就是朝着更高级阶段和艺术化的阶段迈进了,如情势高雅、情趣无穷的斗茶,就是宋人品茶艺术的集中体现。斗茶又称茗战,是以比赛的形态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斗茶对於用料、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要想斗茶夺魁,关键在於操作:1是\"点\",即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盏;2是\"击拂\",即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出现汤花。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入心头的内在感受,该给心态更加内省、细腻的宋朝人士,带来多少的愉悦和慰藉啊、宋朝杰出的政治家、文家学范仲淹曾以满腔的豪情、夸大的手法、高绝的格韵、优美的文字,写下《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写了当时的斗茶风俗和茶的奇异功效。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被人们认可与卢仝的《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媲美。斗茶艺术至迟在南宋年随着饮茶风俗和茶具等一起传入日本,构成了\"体现禅道核心的修身养性的日本茶道\"。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先生认为:中国的斗茶\"哺养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茶史漫话》)。
宋代的茶,朝廷已想国营,并且用茶来控制敌人,不使茶来资敌;同时为了要保持财政,所以实行茶叶专卖。北宋因要防备辽、西夏、金的侵犯,在边疆驻扎很多军队,於是就派商人负责运送军粮,做为补偿,就交给他们一种贩卖茶叶的特权。这类作法以后却成为重要的问题。
元朝
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的宋朝茶艺,到了元朝,又回归真朴,寻求简约,重返自然。与宋朝茶书昌盛的状态相反,元朝茶业着作却迅速地滑到了谷底。经过千曲百折,明朝茶集的编撰再度出现光辉,五十多部茶书相继问世,真是\"另有奇葩逞风流\",成为我国封建时期的茶书撰写巅峰时期。
元移宋鼎,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遭到严重打击,茶文化也面临逆境。
与宋朝茶艺崇尚豪华、繁琐的情势相反,北方少数民族虽嗜茶如命,但主要出於生活的需要,对品茶煮茗没多大的兴趣,对繁琐的茶艺更不耐烦。原有的文化人希冀以茗事表现风流倜傥,也因故国残破把这类心情一网打尽,转而由茶表现清节,磨砺意志。
选茗艺茶,是品茶的第一要素。明朝的名茶品目繁多,最为人们称道的6品,即:虎丘茶、天池茶、罗、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其中又最崇尚罗、茶。罗、茶产地在今浙江省长兴县境,\"介於山中谓之、,罗氏隐焉故名罗\"(许次纾《茶疏》);\"罗、去宜兴而南逾八九十里,浙宜分界,只1山冈,冈南即长兴山,两峰相阻,介就夷旷者,人呼、云。\"
刻意寻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人的特点之一。对於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真,他们提出了剧烈的批评:\"即茶之一节,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掌控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爱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损本真。故桑、《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批评到\"茶圣\"陆羽的头上,话已说得够尖锐了。那麽,如何才能\"精於炒焙,不损本真\"呢?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更臻完善的\"炒青法\"。
花茶的发明虽在宋朝,但到明朝时,花茶已从文人隐士别出心裁的雅玩逐步普及到民间,成为普通人品茶的又一新天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放花的比例是\"3停茶叶一停花始称\",由于\"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木樨采摘的花先去掉枝蒂和沾在花上的灰尘与虫子,\"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用竹叶或纸扎牢,\"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流行的还有\"橙茶\",\"将橙皮切作细丝,1斤以好茶五斤熔干,入橙丝间和。用密夏布衬垫火箱,置茶於上烘热,净棉被罨之。三两时随用建连纸袋封裹,仍以被罨焙干收用\"。另有一种\"莲花茶\",\"於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扒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烘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
水质评鉴,是品茶的又一要素,也是明朝茶书论述的又一重点。前人一向对水的鉴别十分重视,明朝也有专着,如田艺蘅撰的《煮泉小品》(1554年),全书5000余字,分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十类,议论夹杂考据,洋洋地论述了各类水的具体状态,虽然不乏可议之处,但仍不失为1本系统的烹茶用水着作。
在宋、元时期以后,中国人所饮用的茶,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认为固形茶是奢侈浪费,已失去茶的真味,同时要人民节省劳力,於是废除末茶(使固形茶成为粉末的)而鼓励人民喝一种连茶叶的煎茶。这一种从固形茶到煎茶的大变化,使得中国茶书的根抵产生动摇,但随着煎茶的普及,关於茶的知识的需求也格外提高。
从明朝开始,有茶政之设,正式管理以茶易马的通商,这类机构称为\"茶司马\",为官家正式设立管理茶政的大组织,可见茶在当时已占明代军事与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清朝
清朝伊始,就废弃一切禁令,允许自由种植茶叶,或设捐统收,或遇卡抽厘,以讫於民国的茶政。从此可看出:茶是人民不可缺少的主要饮料,所以才视之为:\"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
进入封建末世的清朝,虽然有过\"康乾盛世\",但终究无可挽回地走上了政治经济的式微之路。在这类新的格局下,中国茶文化虽然不免遭到影响,而饮茶却更加平民化、更加普及,只是清朝2百六十多年间,茶的着作只有10多种,其中有的还下落不明,与明朝的盛大状态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清朝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并不是完全在传统中作茧自缚,他们也有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只是他们的真知灼见,大多融会到诗歌、小说、笔记小品和其他着述当中。
丰富地载录清朝茶事的书,当首推《清稗类钞》。这部书由清末民初人徐珂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叁考报章记载而辑成,大都是反应清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的。该书中关於清朝的茶事记载比比皆是,如\"京师饮水\"、\"吴我鸥喜雪水茶\"、\"烹茶须先验水\"、\"以花点茶\"、\"祝斗岩咏煮茶\"、\"杨道士善煮茶\"、\"以松柴活火煎茶\"、\"邱子明嗜工夫茶\"、\"叶仰之嗜茶酒\"、\"顾石公好茗饮\"、\"李客山与客啜茗\"、\"明泉饮普洱茶\"、\"宋燕生饮猴茶\"、\"茶癖\"、\"静叁品茶\"、\"某富翁嗜工夫茶\"、\"茶肆品茶\"、\"茗饮时食肴等等,成为清朝茶道与清人\"茶癖\"的全景观照。
《清稗类钞》还多方面记载了不同阶层的品饮活动。茶肆饮啜,\"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者\"。进入茶肆者,\"整天勤苦,偶於暇日一至茶肆,与23知己瀹苟深谈\"者有之,\"日夕留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惋惜者\"亦有之。清朝京师茶社,\"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平日,茶社中\"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圉人走狗杂坐谈话,不以为忤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