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太极灵素!今天有幸成为灵素馆形象大使,以后我将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给大家讲解中医的自然疗法,以及各种养生知识。我的理念就是:传承中医文化,普及中医知识。推广中医技能,培养中医人才。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希望大家多多的支持!如果谁想跟我切磋拳法,我建议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因为我的内功很厉害......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皮肤苔鲜样变为主要特征。皮损好发于颈部、肘关节伸侧、腘窝、股部及腰骶等处,多为局限性,亦可分布比较广泛。本病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其病因不明,但与神经精神因素有明显关系。现代西医学多采用镇静或抗组织胺药物及封闭疗法,但缺乏根治的方法。
如果患了这种病,请患者朋友也不要慌乱。首先要保持心情的通畅。现代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报道,约开始于50年代中期。采用艾灸针刺之法,通过多病例观察,确有效果。至60年代,不少单位用皮肤针叩刺,因方法简便,取效迅速,此法曾经风行一时。有人还挖掘传统方法,据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所载之丹药火法行药物灸治,也获效果。
70年代后期起,针灸治疗本病取得较大进展,头针、埋线、电针、穴位注射及刺血等方法广泛用于本病治疗,疗效日趋肯定。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目前一般倾向于多种穴位刺激综合运用,而皮肤针叩刺仍是主要方法之一。
据我灵素收集的文章看,平均有效率在85%以上,其中尚有一定复发病例。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讲各种自然疗法的使用情况。
艾
灸
大家看我的势像不像鸟叔,就差个墨镜了~~
先看看怎样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皮损区(下无另作说明者,相同)。
治
法
采用着肤灸法。先用纯艾绒制成麦粒大小之艾炷,置于阿是穴周围施灸,灸点之间相距1.5厘米,灸前可于灸点上先涂以蒜汁,以增加粘度。待艾炷燃尽后,扫去艾灰,用生理盐水轻轻拭净,盖以敷料。如为惧痛者,可于未燃尽前用压舌板压灭,并可在灸点周围以手轻拍减痛。每次只灸1壮,每周2次,更换灸点,不计疗程,至皮肤正常为止。此法不化脓,如出现水泡,可穿刺引流并用龙胆紫抹涂。化脓者,用消炎软膏,痊愈后不留疤痕。
在试验中共治例,临床痊愈率在89.0%。此法主要用于局限性神经皮炎,对播散型效果较差
皮
肤
针
看看皮肤针如何取穴,请大家多注意!!!主穴:脊椎两侧、阿是穴。配穴:头面颈部皮炎加曲池、内关、太渊、合谷;上肢加内关、曲池、肺俞、心俞;下肢加血海、足三里、肾俞;会阴及腹部加脾俞、胃俞、关元、三阴交;播散型加风池、曲池、血海、足三里;巩固调理加肺俞、心俞、脾俞、太渊。
脊椎两侧位置:从颈椎至尾椎两旁离正中线约4厘米处。据皮炎的部位和性质而选用不同节段:头面颈部皮炎选颈椎两侧,上肢皮炎选颈椎4至胸椎5之两侧,下肢皮炎选腰骶椎两侧,腹及会阴部皮部皮炎选胸椎3~12及腰骶椎两侧。播散型皮炎选胸椎3~12作为重打叩刺区。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及压痛点或有条索状阳性物处。
治
法
大家猜下我这是啥姿势
选主穴为主,据症酌选配穴。先叩刺阿是穴,以重度叩打法,令轻微出血,继叩打脊椎两侧,用轻中度叩打法,使之潮红。配穴在穴区叩打,亦使之潮红。一般叩打3~5遍。病损区叩打法为:先在周围叩刺,轻度刺激绕打一周,再在病损上反复叩打,叩打时间视病损大小而打,直径10厘米的病损区约叩打4~6分钟;脊柱两侧叩打法: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叩打。为增强疗效,叩打后可采用艾条薰灸皮损区至潮红,或涂以癣毒灵。大面积者可用滚剌筒滚剌。皮肤针叩打每日或隔日1次(癣毒灵隔日涂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停针3~7天。
癣毒灵制备:斑蝥20只,土槿皮24克,马钱子(打成碎块或切片)、槟榔各18克,川蜈蚣14条。浸于适量的75%乙醇中1周,过滤去渣,再加75%乙醇至毫升即可。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瘙痒消失,紧损完全恢复正常;显效: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尚有少量皮损有轻度苔藓化,瘙痒已止;有效:皮损范围缩小,瘙痒已止;无效: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
共治例,临床痊愈59例(25.6%),显效59例(25.6%),有效99例(43.0%),无效13例(5.8%),总有效率为94.2%[2~5]。
围
刺
法
谁要想跟我想切磋,先比一下这个势!
先看看这种疗法取什么穴?主穴:阿是穴。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治
法
这个姿势是不是有点猥琐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取28号1.5寸长毫针,从阿是穴(即皮肤区)周围沿皮向中心进针,深度约0.5~1寸。每次据皮损大小,进10~30针不等,使针尖均集中于皮损区中心,不留针。亦可将余针拔去后仅留四周4根针,接通电针仪,频率~次/分,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电针15~20分钟。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左右。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
以上法共治例,临床痊愈例(84.2%),显效6例(4.7%),有效12例(9.5%),无效2例(1.6%),总有效率为98.4%[7,8]。
针
灸
看看针灸是怎么取穴的?主穴:风池、大椎、曲池、血海、阿是穴。配穴:合谷、委中、足三里、承扶、天柱。
治
法
主穴每次取3~4穴,其中阿是穴必取,配穴1~2穴。一般穴位,毫针刺入得气后,捻转提插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5~30分钟。阿是穴用围刺法,据皮损大小进针数支至十数支不等,不断捻转,使胀感向四周放散,留针30分钟。或采用艾灸法,用艾条点燃后在距灸处的皮肤约3厘米处,围绕皮损区边缘缓慢向中心移动进行薰灸,直至皮色转红,表皮发热,据皮损大小每次施灸时间约20~60分钟。在开始施灸前几分钟,痒感可能增剧,但继续施灸即可消失。也可嘱家属与病人自灸。阿是穴围刺或艾灸可同时进行,亦可隔日交替使用。上法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如针灸欠佳者,可用皮肤针在皮质区叩刺后拔罐。
共治37例,临床痊愈27例(48.6%),有效8例(25.7%),无效2例(5.7%),总有效率为95%。本法尚有一定复发率。
耳
针
看看耳针如何取穴:主穴:分2组。1、肺、内分泌、皮质下、三焦;2、耳背静脉、膈、阿是穴。配穴:痒甚者加神门,热甚者加耳尖,因情志不畅者加心,病久不愈者加枕,热甚瘙痒剧烈者加耳尖放血。阿是穴位置:皮损的耳廓相应部位。
治
法
我这样子,好像得治治了~~
主穴任选1组,配穴仅与第1组穴配合,第1组穴操作:取主穴2~3穴,配穴1~2穴,均取双侧。先以毫针刺一侧耳,获胀痛等得气感后,留针1小时,留针期间可间断运针,平补平泻,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2组穴用放血法,以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每次选1~2穴。刺血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将针速刺入约2毫米深,挤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片刻,隔日1次。上述均7次为一疗程。
耳针法,共治69例,痊愈59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6%[12];割治法31例(部分配合体穴)31例,临床痊愈27例(87.1%),有效3例(9.7%),无效1例(3.3%),总有效率为96.8%[10]。
穴
位
注
射
看看穴位注射是怎样取穴的?主穴:肺俞、心俞、脾俞、至阳。配穴:曲池、血海。
治
法
我长的是不是有些英俊
药液:维生素B1注射液(毫克/2毫升)、当归注射液。每次选2~3主穴,疗效欠佳时配配穴。先在背部穴位周围仔细按压,寻找出棱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然后任选上药1种,吸入注射器后,用5号齿科针头刺中阳性物,待有酸胀感,即作雀啄状提插以加强针感,然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0.3~0.5毫升(每次总量在2毫升左右;配穴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共治39例,临床痊愈20例(51.3%),显效7例(17.9%),有效7例(17.9%),无效5例(12.9%),总有效率为87.1%。
刺
血
看看刺血是如何取穴的?主穴:颈1~骶4督脉循行线、膀胱经第1和第2侧线。配穴:耳背静脉。
治
法
一般仅取主穴,用28号1寸或2寸毫针5~7根撮合在一起,自上至下对经脉线进行点刺,使轻微出血,每次2~3遍,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急性期加配穴,点刺耳背静脉,放血2~3滴,每周2次。
共治例,结果痊愈92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
电
针
看看电针是如何取穴的?主穴:大椎、灵台。配穴:皮损在头颈部、双上肢者,加曲池;皮损躯干及双下肢者,加委中;皮损泛发全身者,曲池、委中轮换取之。
治
法
以主穴为主,根据皮肤损害部位选取配穴。治疗时病人取俯卧位,得气后,接G电针仪,每一导线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频率用密波,次/分以上,强度以患者右耐受为宜。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再行第2疗程治疗.一般需治疗2~3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它任何治疗方法。
共治疗68例,结果治愈53例,显效12例,无效3例。
大家看完了这些疗法,有问题的可以在留言里提问,多多交流,也可以让我能多学习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有经验的老师们,或者有需要帮助的朋友们,多多的留言交流~~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lichensimplexchronicus),和中医所谓的牛皮癣、摄领疮相似。是以阵发性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炎症。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长期搔抓、摩擦和神经精神因素及某些外在刺激因素有关。
1.青壮年多见,老人、儿童少见。
2.慢性经过,时轻时重,一般夏季加重,冬季缓解。全部病程可分为3期:
(1)静止期,表面炎症轻微或缺如,病变局限,境界清楚。
(2)进行期,炎症著明,浸润明显,皮损扩大,边缘模糊不清。
(3)退行期,浸润轻微,皮损变薄,倾向愈合。
3.从分布的角度,可将该病分为两类,限局性和泛发性。好发部位主要为颈侧(图1)、项部、额部、其次为骶尾、肘窝、胭窝,有可见腰背、两髋、外阴、肛门、腹股沟、眼睑、头皮、四肢等处。常呈对称分布,有可沿皮肤皱褶或皮神经分布呈线状排列。
4.初时先感觉局部瘙痒,由于搔抓皮肤迅速呈苔藓化,典型损害为多数米粒至高粱米大小,淡红色至黄褐色或与皮色一致的圆形或多角形坚硬有光泽的扁平丘疹,密集成片,表面附少量鳞屑,伴有抓痕、血痂。皮损以中央最为显著,愈近边缘愈轻微,境界不清,时久,由于搔抓刺激皮肤浸润肥厚,嵴沟明显。发生于小腿者,时久,表面可呈疣瘤状。持久性搔抓摩擦胫部或上背部可引起淀粉物质沉积于真皮,进而分别发展为斑状和苔藓性淀粉样病。长期搔抓可有感染,如毛囊炎、疖肿等。
5.患者自觉阵发性瘙痒,夜间尤甚,可影响睡眠、工作和生活。
用药治疗
原则为止痒,禁止搔抓,避免各种机械、物理、情绪刺激,调整神经系统功能,镇静。
1.一般治疗解除思想负担,生活力求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限制酒类、浓茶、咖啡和辛辣食品等。避免日晒、搔抓、摩擦等热物理和机械性刺激,防治局部多汗。
2.全身治疗
(1)对于精神紧张、失眠者,予以地西泮(安定)、氯氮卓(利眠宁)等镇静催眠药。
(2)对瘙痒剧烈者,给予抗组胺药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塞平、阿米替林等)。
(3)对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且瘙痒剧烈者,可采用普鲁卡因(~ml/d),加入至5%葡萄糖液ml静脉封闭疗法可减轻瘙痒,10天为一个疗程。或皮质类固醇激素内服或注射。
3.局部治疗
(1)皮损苔藓比较轻,部位较局限者可外涂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或软膏,或0.5%氟氢可的松二甲亚砜,或在皮质类固醇激素乳剂中加入5%~10%黑豆馏油,有可用10%松馏油酊、威尔金逊软膏或雄黄解毒散30g加百部酒ml外涂。
(2)皮损苔藓化明显或皮肤呈革样化者,可选用下法:①5%水杨酸、10%黑豆馏油软膏、类固醇乳膏、去炎松尿素乳膏、南星浸膏外敷,有的可外擦5%水杨酸、10%松馏油酊剂后,再涂以上乳膏。②纯黑豆馏油或糠馏油涂布后,加电热吹风。③皮质类固醇激素硬膏(肤疾宁)或黑豆馏油硬膏(市售的慢性皮炎硬膏即含10%黑豆馏油硬膏)贴敷。④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或黑豆馏油软膏薄涂于皮损,外加塑料纸或橡皮膏封包。或涂布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或软膏)后,外贴黑豆馏油硬膏。⑤复方奎宁注射液2ml加2%盐酸普鲁卡因2ml,局部皮损处皮下注射封闭,每周1次,4~6次为一疗程。用本法应注意,注射至皮内,可致局部皮肤坏死。⑥白降丹点割或黑色拔膏棍热贴或熏药疗法。
(3)对播散性或泛发性皮损,可用药浴,如糠浴、楮桃叶浴、苦参浴、龙葵浴等。
4.物理和放射疗法对限局性皮损可酌情选用蜡疗、浅层X线照射、32P或90Sr局部贴敷,液氮或二氧化碳雪冷冻等疗法。
5.针灸疗法可用针刺或耳针,取穴参照瘙痒症。
饮食保健
神经性皮炎吃哪些对身体好?
1、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2、宜凉血解毒食物。绿豆、粳米、黄瓜、苦瓜、马齿苋、绿茶等。
神经性皮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饮刺激性饮料:如烟酒、浓茶、咖啡、可可等。因烟酒辛热,善于走窜肌肤,生热耗血,使血热更甚;同时可刺激大脑皮层,产生高度兴奋,从而使病情加重。
(2)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葱、蒜、韭菜、生姜、辣椒、花椒、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咖喱等。因为这些食品,辛燥温热,动风耗血,能使血热加重,症状加重;同时这些食品也有温阳兴奋作用,能使大脑皮层兴奋,精神激动,从而加重病情。
(3)忌食鱼腥发物:如虾蟹、公鸡、猪头肉、黄鳝、烧鸡和各种烤炸烟薰食品。因为这些食物易聚湿生氮,助热动风,能使风湿热邪加重,从而使皮损症状加重。
(4)忌食各种补气补血之品:如人参、鹿茸、当归、肉苁蓉等。因这些食物温热补阳能助热生风,使血燥更甚,使本病迁延难愈。
预防护理
控制搔抓、摩擦为防止本病发病的最重要的手段。
病理病因
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有关,因患者常伴有神经衰弱、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每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而病情加重或复发。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牛皮癣”,“摄领疮”相类似,如。外科正宗?顽癣中记述的:“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固且坚,抓之如朽木”。。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记之:“摄领疮……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
疾病诊断
需和下列疾病相鉴别:
1.慢性湿疹因可出现苔藓化,皮肤浸润肥厚及剧痒需和神经性皮炎相区别。区别为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转化而来,在经过中有渗出倾向。
2.扁平苔藓和神经性皮炎相同之处为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自觉瘙痒。区别为前者扁平丘疹较后者大,为紫红色,有蜡样光泽,可见wicknam纹。同形反应好发于前臂、小腿伸侧、躯干等处,此外黏膜损害(如颊黏膜和龗头处损害)。组织病理有特异性。
3.皮肤淀粉样变发生于小腿的神经性皮炎时可呈疣瘤状,故需二者相别。皮肤淀粉样变的皮损呈高粱至绿豆大棕褐色坚硬丘疹,有时皮疹沿皮纹呈念珠状排列,组织病理上淀粉样蛋白沉积具有特征性改变。
4.银屑病发生于小腿伸侧及头皮的慢性限局性肥厚性银屑病,类似神经性皮炎,但银屑病皮损基底呈淡红色或暗红色浸润,上被银白色鳞层,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全身其他部位常见有银屑病损害,患者自觉不痒或轻微瘙痒,组织病理有诊断价值。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致密的正型角化过度,偶见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均匀延长,棘层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基底层色素颗粒增多,真皮乳头内胶原纤维增粗,垂直排列,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散在浸润。
并发症
持久性搔抓摩擦胫部或上背部可引起淀粉物质沉积于真皮,进而分别发展为斑状和苔藓性淀粉样病。
预后
持久性搔抓摩擦胫部或上背部可引起淀粉物质沉积于真皮,进而分别发展为斑状和苔藓性淀粉样病。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很明确,但长期搔抓、摩擦为本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如日光照射、多汗及其他机械性、物理性刺激因素常促使本病发生。此外,可能与胃肠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或体内感染病灶有关。
温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
仅供大家参考学习并交流
此文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请在医师指导下操作使用
灵素馆:一个学习中医的平台
⊙版权声明:
本文由灵素馆整理发布
如有侵权
请作者联系后台
灵素馆
一个学习中医的平台
请长按